高雄煉油廠 洪致文:找得到戰前遺跡
高雄煉油廠內的六燃時期鐵道遺跡。(翻攝自洪致文部落格)
〔記者曾韋禎/台北報導〕中油高雄煉油廠已於昨日熄燈。師大地理系教授洪致文指出,這裡的前身是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精製部」,雖目前的廠區設備,多為戰後重建,但不管是選址的歷史源由,甚至一些中油宿舍與辦公廳舍,都仍可回溯至六燃時代。
洪致文昨發文細說高雄煉油廠的前世今生。他指出,高雄煉油廠的前生是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第六是接續位於平壤的第五海軍燃料廠。開始構想的時間,已是日本統治末期的昭和16年(1941年),並依不同的製程與原料取得,分為高雄、新竹與新高;高雄挾良港之便,可在卸載南洋運來的原油後 處理成艦艇用重油、航空汽油,再轉運回日本或其他領地。
他表示,位於高雄的「精製部」,是參考日本四日市的第二海軍燃料廠,於1942年開始擬定基本計劃,在1943年7月完成;當時為了運輸興建資材,完成了從舊城(今左營站)北方分歧出至廠區的4.8公里鐵路,目前還在廠內留有遺跡。據當時記錄,在1944年時,每日約有40到60輛車駛入,載運大型、笨重的機械與資材,。
而廠區內重要的辦公廳舍,是棟拱圓外形地的二層樓建物,落成於1943年11月3日;右側一樓為總務部、左側一樓為會計部,二樓右側為廠長室、會議室,二樓左側為第一企劃科,後面另有一棟為員工餐廳。前棟的主要建物仍留存至今,是六燃精製部的重要遺跡。
洪致文指出,廠區的部分,第一期工程包含第一原油蒸餾裝置(620-1)、裝卸設備及重質油槽、53加侖桶之製造修理與裝卸設備,以及鍋爐等;在1944年5月5日試車後進入正常操作生產,但在1944年10月台灣沖航空戰時遭受空襲而停止操作。
至於第二期工程,則因海上資材運輸隨著戰局而愈來愈困難,改以台灣島內提供,包含了第二原油蒸餾裝置(620-2)、潤滑油製造裝置(625)等,隨已在1944年9月試車後即進入正常操作生產,隨因南洋運來的原油不足而停止操作。
洪致文指出,隨著美軍的猛烈轟炸,而在半屏山東南側山麓興建較小型的第三原油蒸餾裝置(620-4),已於1945年3月大致完工,但因試車時發生漏油意外,後又因遭轟炸而停止運作。
原本在高雄的「精製部」是六燃本部,但隨著高雄警備府在1945年2月移往台北,六燃本部也遷往新竹。
經濟部在戰後接收了六燃高雄部分精製部設施,後由中油接手經營,成為今天的高雄煉油廠。
高雄煉油廠內的六燃時期的辦公廳舍,仍存留至今。(翻攝自洪致文部落格)
高雄煉油廠前身是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精製部」,雖目前的廠區設備,多為戰後重建,但不管是選址的歷史源由,甚至一些中油宿舍與辦公廳舍,都仍可回溯至六燃時代。(翻攝自洪致文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