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品監測在家做 暨大研發微型感測器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等團隊研發的PM2.5微型感測器原型機。(記者佟振國攝)
埔里為示範區 至少設30個
〔記者佟振國/埔里報導〕為加強監測並即時改善空氣品質,環保署全力推動「空氣品質微型感測系統」,特別選定埔里鎮為全國第一個示範區,委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等團隊研發微型感測器,計劃在當地建置至少卅個,並與現有國家級標準監測站相輔相成。
暨大表示,微型感測器非常省電,一年電費大約只要一○八元,感測器所需電路板、網路卡、感測器接頭、防水盒等材料大約三千八百元,暨大願意公開研發技術供大量生產,大約可降低六至五成的成本,換算約二千元左右,價格親民,盼能讓更多民眾在自家裝設,提升普及率。
環保署長魏國彥昨天赴暨大了解微型感測器研發成果,暨大資管系副教授戴榮賦簡報研究團隊測試多款國際上各種低階粉塵感測器,設計電路圖與委外製作電路板,完成微型感測器原型機並測試,監測數據可透過無線網路、藍芽等方式傳輸至暨大的雲端平台記錄與分析,希望年底前能在埔里展開建置。
戴榮賦也強調,低階監測器並無法取代設在埔里國中的國家級監測站功能,如同自家溫度計無法取代氣象局的專業設備,但在廣設的情形下,監測者能發現小區域空氣品質變化,未來將繼續研發能進一步找出可能污染源的功能,立即進行勸導或防制。

暨大資管系副教授戴榮賦(右)簡報微型感測器的設計製作原理,及數據傳輸方式。(記者佟振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