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勇助:錢可以不賺 技藝不能失傳
76歲的葉勇助投入傳統藝術保存無悔,他說,沒賺錢沒關係,好的技術要傳下去。(記者蘇孟娟攝)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七十六歲的葉勇助傳承「粧佛」脫胎造像技藝超過一甲子,獲文化局登錄為傳統藝術,葉勇助說,脫胎造像製程長、量又少,價格更高於玻璃纖維製品三到四倍,常一整年接不到訂單,但他未曾想過放棄,「賺不賺錢不重要,這項技藝不能失傳」。
葉勇助十六歲就拜師學習粧佛技藝,廿六歲自立門戶後,在南區台中路開業迄今,脫胎造像製作佛像,全市只剩他一人在做。
葉勇助說,脫胎造像製程繁複,須先泥塑佛像,再層層疊上塗有生漆拌糯米粉的棉紗布在泥像上整形,光塗一層棉紗布就要花上一天,等棉紗布的生漆乾又要耗上一天,之後才能再塗第二層。一般佛像多半要四到九層布才能塑形堅固,費時費工。
他說,生漆會「咬手」,早期沒有塑膠手套,生漆一個不小心接觸到皮膚,身體就要癢半天,十分辛苦。
泥塑只是內胎,塑形完成後要敲掉,只剩空心漆像,葉勇助透露,考量成形後的佛像比例,泥塑多會雕得比原型「小一號」,但早期買家不懂道理,一看到泥塑就直呼太小家子氣,沒有神佛氣派,硬是要求加大,他只好照辦,等買家一走,又趕快把加上的泥土拆下,買家最後收到成品十分滿意,殊不知他常做了不少「白費工夫」的事!
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少人願意循古法製作佛像,葉勇助說,國內文獻大老洪敏麟鼓勵他要為傳承傳統技藝盡心力,他才保留古法兼作新技術營生,現在兩個兒子也都跟著他學習古法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