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打通「標誌不通」 替代道失能

霧峰乾溪堤防道路早已全線打通,不過至今仍有「此路不通」的標誌,民眾盼儘速移除。(記者陳建志攝)
〔記者陳建志/霧峰報導〕霧峰區乾溪兩側堤防道路已全部打通,民眾可從乾溪橋通往草湖橋,形成中正路和林森路的替代道路,不過民眾發現,在福新橋、新厝橋旁卻還豎立兩塊「此路不通」的標誌,路況不熟的民眾根本不敢走,無法發揮替代道路的功能,希望相關單位早日移除。
霧峰區乾溪過去常溢堤成災,造成兩旁的民眾身家性命飽受威脅,為解決水患,水利署和前縣府斥資二十多億元進行整治,並在兩旁闢建防汛道路。
其中一側防汛道路早就打通到乾溪橋,但另一側因碰上萊園溪匯流口、高速公路底座高度,加上配合乾溪橋改建,直到今年初才全部打通。
乾溪堤防道路打通後,民眾可從乾溪橋一路通往中正橋、草湖橋,銜接林森路、四德路和中正路,形成中正路和林森路的替代道路,尤其為避開國道六號和三號匯流的車潮,部分民眾提前在舊正交流道下高速公路,再走中正路進市區。
熟悉路況民眾在乾溪橋頭改走堤防道路避開車潮,不過有民眾發現,早已全線通車的堤防道路,福新橋、新厝橋旁還豎立兩塊「此路不通」的標誌,讓不熟悉路況的民眾擔心走入死巷不敢貿然進入,失去替代道路的功能。
對此,霧峰公所表示,這兩塊標誌是過去堤防道路尚未打通時設立,道路打通後未一併移除,為避免誤導民眾,會儘快派人將過時標誌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