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觀察筆記》副作用

2012/10/27 06:00

在有感與無感的感覺中,好像都很會造句了。

馬英九說一個月拚有感,時間一到,罵聲不絕,造出不僅無感還很反感、惡感、傷感,覺得大官很敢,讓人民很幹等等押韻或重音的句子。

時局至此,世道若是,人民使用國文文字能力反而變好,才思敏捷起來了,怎麼會這樣?

苦中作樂,自娛娛人是其一,其二是,通過聚會的小眾傳播場合聊是非、談大事,議論政府而磨練出來。

其三是直抒胸臆的有感而發,率真擊中人心。

施政迫使人們多愁善感。

歷史上詩詞綻放的時代,都是社會鬱悶的歲月,文人無力於轉正頹勢,且受官府壓逼,感覺只有化為文字進行暗喻、嘲諷,以澆胸中壘塊以洩心頭之恨。

所以,才會有「國家之不幸,詩人之大幸」的說法,何以國家的悲情竟是詩人的躍動呢?這樣的文字障會糾結人的念頭,有如進入迷宮繞不出來,但是,感覺是指引的箭頭,詩人正是家國苦難有感,發為篇章。

台灣人的國文能力提升,何嘗不是同樣道理!(資深記者黃明裕)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