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組網路自救會 促立法遏歪風
一頁式購物假廣告特徵
〔記者沈佩瑤/台北報導〕近年臉書、LINE等社群網站成為新興買賣商品管道之一,遭詐騙案件不勝枚舉,受害者憤而成立「臉書廣告購物退貨追查大連線」粉絲專頁自救,推動政府規定物流宅配載明寄件人資訊。曾遭受詐騙的消費者直言,應從法令端下手,才能遏止詐騙歪風。
「臉書廣告購物退貨追查大連線」粉絲專頁管理員許佩鑾表示,政府不能整天只想著用宣導方式來遏止詐騙行為,應該從法規面著手,例如過去宅配並未規定一定要註明寄件人聯繫資訊,受騙的消費者要求協助,宅配業者往往以個資法為由,拒絕提供。政務委員唐鳳召開協作會議後,其他受害者向中央反映,才有所改善。
設臉書粉專 以圖表教如何追討款項
許佩鑾分享她遭詐騙經驗,她透過臉書一頁式廣告購買除蟲產品,產品廣告頁面都是日文說明,但實際收到貨物,從外箱到說明書都是簡體字,打開後發現零件缺失,她立即透過臉書反映,賣家卻置之不理。許佩鑾瘋狂撥打寄件人聯繫電話,打了三天總算接通,發現竟是清關行,幸好最後追回貨款三千餘元。
她和其他受害者成立「臉書廣告購物退貨追查大連線」粉絲專頁自救,以圖表方式,教大家如何追討款項、辨別詐騙,已有逾萬人加入。曾有高中生揪團買鞋,總金額超過萬元,結果收到劣質商品,在粉專協助下追回款項。
她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一位受騙的消費者因求助無門,希望警察能幫忙,竟吃上誣告罪官司,雖然以不起訴偵結,但受害者在過程中傷財又傷心。
許佩鑾說,很多人受騙了,本能就是找警察,但警方通常會說這是「消費糾紛」,要民眾找消保官處理,消保官則說「境外交易無法可管」。
一位遭詐騙的退休醫護人員何太太,被朋友tag(標籤)在個彩妝代購臉書社團,認為該社團價格還算合理,購買近萬元彩妝品,但收到的東西不但有奇怪味道,包裝還掉漆,幸好跟宅配聯繫後順利要回款項。事後何太太檢舉該社團,卻因內容未涉及色情、暴力,不了了之;有同樣受騙經驗的郭小姐,則是反被社團管理員封鎖。
許佩鑾說,消保官建議收到貨物時,應先驗貨再付款,但實務上很難執行,許多送貨員不想承擔其他責任,且無法源規定可先驗貨,所以聽到消費者要求先驗貨,都建議消費者拒收。
消費受害者設「臉書廣告購物退貨追查大連線」粉絲專頁自救。(取自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