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推海水淡化廠 最快2031年產水
副市長林欽榮(左二)率團參觀新加坡水利建設。(水利局提供)
〔記者陳文嬋/高雄報導〕氣候異常,高雄市攜手水利署開發多元水資源,將於北高雄興建1座海水淡化廠,目前辦理可行性評估與環境調查,最快2031年開始產水,預估經費破百億元,每日可提供10萬噸用水;副市長林欽榮率團參觀新加坡半地下化海淡廠,取經海淡共構處理技術,將作為水資源開發運用參考。
高雄沒有大型水庫,每日用水量約150萬噸,仰賴從高屏溪攔河堰取水,水利局攜手水利署南水分署,開發伏流水已成常態民生用水,面對大雨高屏溪原水濁度飆高,也能化解高濁度供水危機;水利局並與國土管理署合作,打造全國前2座再生水廠,百年大旱成為產業的救命水。
水利署規劃將於興達電廠附近興建1座海水淡化廠,不受降雨影響、供水穩定且易於擴充為特點,預計開發面積約8.4公頃,產水規模每日10萬噸,預估經費破百億元,目前辦理可行性評估,同步進行環境調查,預計2026年通過環評並陳報行政院核定後推動,最快2031年開始產水,每日可提供10萬噸用水。
水利署表示,高雄現況可供水量每日167萬噸,滿足每日150萬噸用水需求,透過推動荖濃溪伏流水及楠梓、橋頭與鳳山等再生水,2036年提升供水能力至每日188萬噸,滿足180萬噸推估用水需求,推動海淡廠可再增加每日10萬噸供水能力,加上擴大台南、高雄水源聯合運用,可滿足高雄長期用水需求。
副市長林欽榮昨率團拜會新加坡國家水務局等,雙方暢談水資源等議題,林欽榮分享高雄再生水經驗,追求節能、淨零碳排、友善環境,也參觀新加坡重要水利建設取經,如濱海堤壩兼具蓄水、防洪等多功能用途,設置資源永續展覽館包括水資源、氣候變遷、淨零、減廢、智慧及未來城市等多面向環境教育場所。
林欽榮也參觀濱海東部海淡廠,採雙水源模式規劃,可於豐枯水期時針對不同水源,如濱海堤壩內淡水及海水,使用RO等技術處理至可供飲用淡水,是新加坡首座直接以管線連接各處理單元設計的海淡廠,精減機械設備及池槽,可節省15%電力及減少近30%用地,海淡廠採半地下化設計,景觀設計融入環境友善元素,成為公園遊憩景點。
副市長林欽榮(左四)率團參觀新加坡建設。(水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