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勢新丁粄習俗流傳百年 市府輔導7宮廟延續「鬪粄」傳統
台中市東勢區客家「新丁粄」習俗流傳百年,圖中的新丁粄重達120斤。(資料照)
相關新聞連結:
新丁粄達人吳新發職人資歷42年 最高紀錄一次做6000斤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台中市東勢區客家「新丁粄」習俗流傳百年,家中有人結婚或生子,就會在元宵節製作桃粄(生女兒)或龜粄(生兒子) 到廟裡還願,與大眾分享,許多廟宇因此成立「新丁會」,互別苗頭比大小,形成全國獨特的元宵「鬪粄」傳統。
2005年,前台中縣政府開始舉辦東勢新丁粄節,2009年獲行政院客委會列入「全國客家庄十二大節慶」,但隨著少子化,東勢10多年來出生人口少一半以上,許多廟宇的新丁會成員愈來愈少,台中市客委會為延續這項傳統,前年起重點輔導東勢7家宮廟「鬪粄」,第1名提供1萬元獎金。
東勢居民說,「新丁粄」其實就是閩南人稱的「紅龜粿」,除了拜拜,早期生女就印「桃粄」,生男就印「龜粄」,但現在則不分男女,多數都印製「龜粄」。
早期農業社會,民眾希望多子多孫多福氣,會帶糯米做的粄到廟裡祈求神明庇佑,許願以更多粄還願,同時與其他居民分享喜悅,逐漸形成互助分享的民俗型態,許多廟宇因此成立「新丁會」,只要家中有人結婚或生子,元宵節就準備「新丁粄」與所有會員分享,為了展現誠意及面子,大家互別苗頭,粄愈做愈大,形成全國唯一的「鬪粄」文化。
北興里雙福祠主委李德興去年製作了12斤重的新丁粄與會員分享,甚至有人做100斤的新丁粄到廟裡展示;泰安宮則每年元宵都會製作150斤重的新丁粄,在廟裡拜拜後切開分送給信眾,一起食福。
泰安宮主委羅吉煜說,早期民眾多是自己在家做「新丁粄」,親友探視還會包紅包打賞;主人家為了回禮,則會在第二天宴客。但這項習俗逐漸式微,現在幾乎都是交由業者製作。
原本新丁粄或「鬪粄」活動,只由廟宇各自舉行,前台中縣政府於2005年開始舉辦「東勢新丁粄節」,邀請各廟宇一起「鬪粄」,泰安宮幾乎年年拿第一,為了禮讓其他廟宇有得獎機會,還曾停賽3年,後因新冠疫情,「東勢新丁粄節」2021年停辦一年,「鬪粄」也隨之回歸各廟舉行。
根據東勢戶政所統計,2005年東勢區出生人口478人,男女比256:222,去年出生人口剩下224人,男女比111:113,減少超過一半。受到少子化及習俗式微影響,廟宇新丁會及新丁會成員日漸減少,台中市客委會為延續這項傳統,2022年起,重點輔導東勢區北興里雙福祠、永光祠、永安宮(鯉魚伯公)、興隆里永安宮、米粉寮樂善祠、泰安宮及芎蕉下伯公廟等7家宮廟持續辦理「鬪粄」,第1名即獎勵1萬元。
各宮廟為鼓勵鄉親參與,也提供不同獎助或補貼辦法,例如泰安宮,會員分享新丁粄,每斤即補貼35元,會員不減反增,目前有40多人。鯉魚伯公廟則提供前3名6600、3600及2600元獎金;北興里雙福祠則是印製新丁粄分享者,只需負擔5成費用,另5成費用由會員一起分攤。可惜,兩廟新丁會人數仍持續下降。
東勢泰安宮每年元宵都會製作150斤重的新丁粄,在廟裡拜拜後,切開與信眾分享食福。 (泰安宮提供)
泰安宮主委羅吉煜展示廟裡珍藏的超大新丁粄模。 (記者歐素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