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退撫新制7/1上路 全教總:穩健型與積極型也應有最低保障

公教退撫新制7月1日上路,全教總今開記者會呼籲,穩健型和積極型也應有最低保障。(記者林曉雲攝)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112公教退撫新制」將於今年7月1日施行,適用於初任公教人員,改採確定提撥制、個人專戶制,依投資報酬率風險分為保守型、穩健型及積極型,政府針對保守型給予最低收益保障。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今開記者會表示,政府的撥補保障,恐導致新進公務人員傾向選擇保守型,而不敢選穩健型和積極型,對退休金的規劃是不利的,呼籲政府應一律給予最低保障,且優化基金的經營績效。
理事長侯俊良表示,考試院長黃榮村指示6月1日揭牌的「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局」應做好準備,建立完善的新進公教人員個人專戶,保障公教人員退撫權益,但依全教總整理各政府基金的經營績效,過去10年來,僅公保準備金平均操作績效超過5%,各政府基金都有很大提升空間,期許優化基金財務,保障公私部門受僱者退休基本權益。
全教總文宣部主任羅德水表示,確定提撥制的確沒有財務風險,但有很嚴重的通貨膨脹和長壽保障不足的風險,全教總主張,不管選那種類型都應有最低保障,小學到大學老師的退休金可月領5萬、6萬、7萬元,但如果帳戶用盡後,就會變成個人問題,基金給付型態和操作無關,收益仍要回歸到基金操作,政府須未雨綢繆規劃因應,提高報酬率,也建議初任公務員都要參加增額提撥,這筆不用交所得稅,更能保障未來的退休生活。
另,侯俊良表示,退撫新制實施後,導致原本的退撫基金用罄年度提前之財務缺口,政府自今年7月1日起分10年撥補,自113年度起預算撥補退撫基金,主張10年應縮短為5年,新制缺口撥補完成,即應啟動對舊制缺口之撥補,以使基金永續。
全教總集體協商中心副執行長洪維彬表示,銓敘部雖已提出撥補金額,銓敘部(公務人員)每年撥補194億元、教育部(教育人員)每年撥補123億元,但最終仍要由行政院決定,呼籲行政院主計總處應列為優先事項,積極與考試院和教育部研商。

公教退撫新制7月1日上路,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表示,過去10年,僅公保準備金平均操作績效超過5%。(記者林曉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