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不滿函文遭漠視 卑南遺址農民自救會討生存權

被徵收地主由原來賴以維生的大筆地,僅剩部份種植釋迦,沒事聚集閒聊,小喝二杯。(記者陳賢義攝)

被徵收地主由原來賴以維生的大筆地,僅剩部份種植釋迦,沒事聚集閒聊,小喝二杯。(記者陳賢義攝)

2022/12/07 15:46

〔記者陳賢義/台東報導〕卑南遺址農民自救會林宜山等人10月初再度連署向文化部等各級政府機關陳情,呼籲文化部及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重視農民貢獻土地,還他們生存權,不滿相關單位將責任推諉給台東縣政府,漠視民權;史前館表示,已向中央提案公共建設計畫爭取經費,盼結合國定遺址及火車站周邊,進行國定遺址精華區至火車站間的展示優化、休憩空間設施改善優化、也更強化在地連結。

「卑南遺址誤我30年,還我賴以生存的土地」,林宜山表示,文化部及史前館的回覆,依舊是陳腔濫調毫無誠意解決,無科學根據地說「最淺離地表僅5至10公分即見大量陶器推積的理由」,並將責任完全推給縣府,繼續阻擋農民要其兌現當時開設人車分道的安全考量的請求。

林宜山表示,為了後站的繁榮,5年前縣府曾編列經費,欲恢復道路的聯通,還是被史前館以文資法及地表尚有陶器文物的說法阻擋道路興建。違背徵收土地目的,最後將低價徵收來的18.3公頃農地變成卑南文化公園,現更名為卑南遺址公園,呼嚨、搪塞農民及地主。

史前館表示,卑南遺址自1980年揭露以來,基於興闢車站而歷經13次的搶救發掘,而在搶救發掘之前,更有為數20幾片的大型石柱、石板棺林立於國本農場至火車站間,昔因民眾對文物的珍貴性未能知曉,以致於因農耕經濟需求而剷除佚失,倘若當時有幸保全,也許珍貴的史前文化得以完整的樣貌呈現於世。

史前館表示,館方於2010至2012年間執行卑南二期計畫期間,是委託工業技術研究院執行「卑南遺址地物探測與考古議題整合第一期研究計畫」,研究結果清楚顯示自考古現場以北延伸至二期範圍皆屬於卑南遺址精華區,地下埋藏豐富史前文化現象及結構;另透過卑南二期考古試掘計畫實際進行發掘工作後,實際驗證於考古現場北側邊緣距離地表不足5公分深度即有大量且密集遺物出土,為卑南遺址文化層所在,下週二會與自救會再溝通說明。

民怨供遊客参觀的鐵皮屋空蕩蕩,一步之隔阻擋聯外道路30年。(記者陳賢義攝)

民怨供遊客参觀的鐵皮屋空蕩蕩,一步之隔阻擋聯外道路30年。(記者陳賢義攝)

考古現場北側出土與考古現場相連的建築結構。(史前館提供)

考古現場北側出土與考古現場相連的建築結構。(史前館提供)

史前館發掘出土密集陶片堆積現象。(史前館提供)

史前館發掘出土密集陶片堆積現象。(史前館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