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胰臟癌治療露曙光!李文華馬徹團隊以單株抗體抑制增生移轉
胰臟癌難以發覺、確診時患者通常都已到晚期,在缺少有效治療藥物下,死亡率極高,有「癌王」之稱;此為胰臟癌示意圖,與本新聞無關。(資料照)
首次上稿 00:01
更新時間 05:40
相關新聞請見: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胰臟癌治療露曙光!中研院院士李文華之前曾破解胰臟癌細胞膜受體蛋「IL-17RB」的致癌機制,和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馬徹團隊合作,找出可抑制「IL-17RB」、可適用於人體的中和抗體「1B12」,並經小鼠實驗證明,透過該中和抗體,可有效減緩胰臟腫瘤的增生與移轉,團隊已申請中和抗體「1B12」專利。
胰臟癌難以發覺、確診時患者通常都已到晚期,在缺少有效治療藥物下,死亡率極高,有「癌王」之稱,李文華團隊長期投入相關研究,並於2015年發現胰臟腫瘤癌細胞的細胞膜會出現大量受體蛋白「IL-17RB」,和配體蛋白「IL-17B」結合後,就會啟動一連串反映,刺激癌細胞增生或移轉,並打造「IL-17RB」抗體,當時透過小鼠實驗就證明可大幅延長小鼠壽命。
李文華團隊與馬徹團隊進一步解析胰臟癌小鼠模型的胰臟腫瘤細胞,發現若去除抗原表面負責的醣基,並使用單醣「IL-17RB ECD」作為免疫抗原刺激實驗鼠產生高免疫反應後,再蒐集小鼠體內的抗體後,並透過融合瘤細胞單株篩選技術,找出可截斷「IL-17RB」和「IL-17B」結合位點的單株抗體D9,透過小鼠實驗證明,D9單株抗體可減緩胰臟腫瘤細胞的增生與移轉。
馬徹表示,因單株中和抗體D9來自小鼠的融合瘤細胞,並無法用於人體,若要用於人體臨床,必須優化單株抗體,以及增加抗體親和力;該研究第一作者、於馬徹實驗室攻讀博士的李文心說,團隊為增加抗體親和力,因此解出IL-17RB和D9抗體的X光繞射晶體結構,也因解析出晶體結構,團隊進一步運用噬菌體表達分子庫技術,重新針對標的抗原分子作組合篩選,最後獲得可用於人體、結合性更好的單株抗體「1B12」。
在小鼠試驗中可發現,注射「1B12」單株抗體後,小鼠腫瘤的重量比對照組減少1.34倍,也就是說,在小鼠實驗中證明,可用於人體的中和抗體「1B12」可有效減少胰臟癌的增生與移轉。
馬徹表示,雖然動物實驗證明單株中和抗體D9與1B12都可抑制胰臟腫瘤的增生與移轉,但要做為抗癌藥物仍須人體臨床試驗,團隊會繼續投入研究。
論文刊登於國際期刊《細胞報導》(Cell Reports)。
中研院院士李文華與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團隊之前曾破解胰臟癌細胞膜受體蛋「IL-17RB」的致癌機制,進一步找出可抑制「IL-17RB」、可適用於人體的中和抗體「1B12」。(翻攝自Cell Reprot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