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烏俄戰爭假訊息模式 專家分析台灣戰時可能上演情景

IORG研究室共同主持人王希今在台北國際書展講座。(記者吳書緯攝)
〔記者吳書緯/台北報導〕假訊息等各種「資訊操弄」,近年成為台灣各界關注焦點,專門研究假訊息的IORG研究室共同主持人王希今天指出,對比烏俄戰爭後的資訊操弄經驗,若台海未來發生戰事,可能發生的情況有三種,分別為合理化中國的侵略行為、混淆戰爭的各種資訊,以及打擊台灣的軍心士氣,捏造我國政府官員出逃的訊息等。
左岸文化今在台北國際書展舉行「從俄烏戰爭看台灣:民主國家如何面對來自威權的資訊操弄」講座,由《資訊判讀力》共同作者、IORG研究室共同主持人王希與《菜市場政治學:民主方舟》共同編輯、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主講。
王希表示,IORG研究室近期針對俄烏戰爭發布2份相關報告,剖析台灣在戰爭期間所受到的資訊操弄樣態;王希指出,4種在台灣關於俄烏戰爭最主要的謠言,第一種是批評烏克蘭,稱烏克蘭自己去挑釁;第二種是批評美國,說美國是世界亂源;第三種是挺俄羅斯、認為俄羅斯是正義的一方,是長期被美國所欺負;第四種是操作「棄台論」。
對比烏俄戰爭在烏克蘭所發生的假訊息案例,未來若台海爆發戰事,王希分析,可能會在台灣上演的情況有三種;一、合理化敵國的侵略行為,例如指責台灣挑釁;二、混淆戰爭的各種資訊,以過去的電影畫面、其他戰爭的圖片充數;三、打擊受侵略國家軍民的士氣,如釋放台灣高官已出逃的消息等。
王希表示,目前IORG最關心的中國對台灣的資訊操弄,因為中國目前是台灣最明顯的敵國,而任何人都有可能進行資訊操弄,IORG能力有限,不可能每一個面向都去研究。
針對近來熱議的「網軍」議題,王希表示,網軍的要素是在於「有無金錢對價關係」,拿錢發表言論或是自行發表言論,兩者性質不同,民眾不能一概而論將不喜歡的言論,都稱為網軍,又無法拿出具體證據,這也會對台灣公共討論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因為真正要對台灣進行資訊操弄的人,最想看到的情況就是大家對立,而隨便指控他人進行認知作戰,真正網軍就更難被發現。
面對中國進行資訊操弄,王希表示,最好的方法是教育,然而國人從小學到大學,少有人學習過媒體識讀、資訊判讀的課程,許多人是進入社會後才重新學習,而台灣普遍面臨假訊息、陰謀論、帶風向等資訊操弄,因為大家在學校根本沒學過,所以「資訊判讀力」是現在所有台灣公民都要重修的公民課。
最後,王希說,擁有資訊判讀力,才能抵抗任何人、任何組織、國家,所要施加的資訊操弄,而民主防衛的基礎,應該來自強而有力的社群,以及社群之間彼此的連結,家人之間、朋友之間都是社群,而強而有力社群,應該來自每一個強而有力、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公民,這也是資訊判讀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