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疫死亡有2成確診日死亡或死後確診 專家籲建立公衛指標
施文儀建議指揮中心應建立公衛指標。(資料照)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本土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連續3天下降,但昨日仍有死亡個案53例,其中,有11例為確診當日就死亡或死後才確診,相當於約20%,每5名死亡就有1名遇到類似情況,專家建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應建立公衛指標,掌握從症狀到採檢、確診、用藥的合理時機,以避免憾事再發生。
前衛生署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認為,指揮中心在研擬政策時,不能只聚焦於醫療臨床端的考量,也需要從公衛端思考,因為醫師的重點在於如何把一位病人治好,但公衛則是如何掌握全體國人的狀況並加以調整,做出最有利的整體政策。
針對部分染疫死亡個案從確診到死亡的時間過短,施文儀指出,指揮中心應建立公衛指標,包含患者從有症狀到快篩多久、到PCR檢測多久、到確診多久、到用藥多久,在如何的範圍內算是合理,然後趕快盯這個東西,若有超過標準的情形,就要趕快調整、加快採檢或用藥時機,以避免個案死亡的情況發生。
施文儀指出,像是以前登革熱流行時,有時候是民眾警覺性不足未就醫,或是民眾已就醫,但多次求診才被懷疑是登革熱而採檢確診,代表部分醫師對於病症不清楚,造成患者較晚確診,萬一真的有這種情形,就要設法檢討政策,協助快把障礙去除,快速通關給藥,提高治癒率。
施文儀認為,患者就醫、治療的過程是很重要的管理標準,因此應該建立指標,發現哪一段流程走太久,就下決策改善,例如死去的人比活的人大概多花1.5天用到藥,就要把1.5天減少,利用這種科學的方式,就可望多救幾條命。
相關新聞請見︰
「武漢肺炎專區」請點此,更多相關訊息,帶您第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