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已簽不急救同意書...」 中研院學者記錄一線醫護抗疫心路

    疫情衝擊全球,第一線醫護人員首當其衝。(資料照)

    疫情衝擊全球,第一線醫護人員首當其衝。(資料照)

    2021/02/11 12:17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COVID-19疫情帶來全球衝擊,第一線醫護人員更是首當其衝,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蔡友月收集28位第一線醫護人員口述史,有人因照顧確診病人,擔心染疫不敢回家,也有人理智想到未來可能確診重症,早早簽署不急救同意書,而當蔡友月詢問受訪者,如果台灣有一天像紐約一樣發生醫療量能不足、感染人數失控的情況,有8成的受訪者都肯定的表示,「願意留守在醫院的崗位上,貢獻出專業的力量」。

    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康豹號召組織「COVID-19人文社會科學短期研究小額補助計畫」,並由史語所研究員、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陳熙遠帶領團隊建構數位專題網站,蒐集疫情爆發以來中研院院内的18位研究人員的人文研究、科研成果,康豹表示,COVID-19除了是一個疾病,它也是一個社會問題,這個計畫讓大家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去了解COVID-19的社會文化面向。

    蔡友月在計畫中深入探討台灣一線醫護人員COVID-19的臨床敘事,收集28位醫護人員的口述史與生命史,透過敘事分析台灣臨床醫護人員如何面對COVID-19的污名、心理壓力、醫療系統的風險與病毒的死亡威脅。

    蔡友月文中指出,在28位醫護人員的訪談中,當她問到如果台灣有一天像紐約一樣發生醫療量能不足、感染人數失控的情況,有8成的受訪者都肯定的表示「願意留守在醫院的崗位上,貢獻出專業的力量」。

    其中一位蔡友月訪談的對象,甚至已經簽署不急救同意書,文中指出,一名公立醫院胸腔內科專科護理師指出,「可能我照顧過SARS確診的病人,所以我會想說如果我真的重症走了,我自己也有sign DNR(不急救)。對,其實我都會把後面想好啦,因為你在臨床走那麼久,COVID-19爆發,你就會很理智去想這些事情。」

    護理師也談及在第一線的壓力,蔡友月寫道,護理師小玲說,「照顧到確診個案,當晚我回家喉嚨痛痛的,我就覺得發生了什麼事情,就有點嚇到,對這個疾病不確定性,會覺得很恐懼。雖然已經全副武裝穿兔寶寶裝,都戴髮帽,兩層口罩,N95,再加一個外科口罩,手套也戴了三層。可是那個很多的不確定性,怕不小心有汙染。那時候壓力很大,就完全不敢回家。」

    蔡友月指出,台灣雖然長期被排擠在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外,但是受訪醫護人員普遍認為,這次COVID-19凸顯出台灣醫療防疫優異的表現,對台灣醫療水準都具有一定的信心,這次COVID-19疫情,醫護人員的感染率與死亡率都呈現與SARS不一樣的樣貌,這代表了後SARS時代,政府投入感染防治體系與感控教育重建發揮的功能。

    「台灣防疫之所以成功,第一個是政策,第二個是民主化。」計畫主持人康豹認為,台灣防疫成功的原因主要還是民主,民選的總統,讓大家對政府有信心了,以前不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嗎?但我們現在信任指揮官陳時中和他的團隊。

    全文連結

    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康豹號召組織「COVID-19人文社會科學短期研究小額補助計畫」,並由史語所研究員、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陳熙遠帶領團隊建構數位專題網站。(記者簡惠茹攝)

    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康豹號召組織「COVID-19人文社會科學短期研究小額補助計畫」,並由史語所研究員、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陳熙遠帶領團隊建構數位專題網站。(記者簡惠茹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