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儀表板」可信度遭質疑 關務署:「過3關」才會顯示!

「豬肉儀表板」更新美豬進口資訊。(擷自食藥署網站)
〔記者巫其倫/台北報導〕政府今年開放萊豬進口,並於1月4日推出「豬肉儀表板」,公開國產豬與進口豬肉情形,但有民眾質疑「豬肉儀表板」揭露的資訊與「邊境查驗自動化管理系統」食品輸入情形不同。對此,財政部關務署今天澄清,豬肉進口至台灣要「過三關」,民眾所能查到的數字,是尚未完成「三道關卡」的豬肉數量,因此與「豬肉儀表板」的數字不同。
有報導指出,民眾查詢「邊境查驗自動化管理系統」食品輸入情形發現,1月4日就有5批美國豬肉進口資料,卻未顯示在儀表板,質疑該儀表板是否可信。
對於民眾質疑,財政部關務署今說明,依據「關稅法施行細則」第6條第1項第1款及第2款規定,運輸工具進口日指貨物抵達本國港口或本國機場之日。
關務署進一步說,當進口豬肉抵達本國港口或本國機場後,必須要「過三關」,包括完成農委會檢疫查驗、食藥署食品查驗及海關貨品查驗等「三關」程序,並完成繳稅,財准予放行提領至國內,未完成三關程序及繳稅者,則不得放行。
換言之,三道關卡都已通過的豬肉數量,才會於最後的「豬肉儀表板」上呈現,也是實際會進入市場的統計數字;網友於食藥署上所能查到的數字為尚未完成三道關卡的豬肉數量。
根據「豬肉儀表板」今日上午11點更新1月8日最新資訊,已有今年首批美豬相關產品流入市面,包含豬肉47.18公噸、豬其他可食部位49.01公噸,但均未檢出萊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