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文旅年走尋媽宮城 蔡光庭帶領學員認識先民文化
蔡光庭老師帶領學員走尋媽宮,了解先民文化。(記者劉禹慶攝)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今年是澎湖文化旅遊年,雖然受到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影響,觀光人潮尚未湧入,但先期準備工作不能少;澎湖縣政府文化局「走尋媽宮城」系列活動,今辦理「媽宮一市七街的滄桑歷史」導覽解說,邀請到蔡光庭老師授課分享。
以往外界對於澎湖聚落歷史,都認為最早的是媽宮,並且認為有澎湖開台第一街作為佐證,但經過蔡光庭老師解說,顛覆傳統印象,其實媽宮聚落的發展,比湖西、白沙和澎南地區要晚30年上下,原因是媽宮腹地狹隘,不利農耕,也沒有廣闊潮間帶可從事漁撈活動。
自清領之後,近2000名水師進駐,加以媽宮港港闊水深,天然條件良好,媽宮遂一躍成為全澎行政、軍事、商業及交通中心。隨著水師的進駐,商業活動的興盛,以祖籍漳州為主體的移民接踵而至,大多移澎從事商貿。中期之後部分水師清兵就地娶妻生子落籍斯土,晚期更有澎湖各地居民遷徙進住城內。經過300餘年的遷徙變遷,居民自然的形成3個甲頭。
由於東甲產生郭鶚翔、鄭步蟾兩位舉人和諸多如謝贊、高恭等文人,故有「東甲好筆尾」之雅稱;而南甲因地處媽宮海頭,以魚釣和船駁為生,故有「南甲好櫓尾」之美譽;至若北甲因有盛興、合利等糕餅名店,故有「北甲好龜粿」之讚名。雖朝代更迭,時空轉移,只要隨著東甲宮、北甲宮、南甲宮的軌跡逐一探索周遭的人事風物,仍然可以嗅出昔日三甲的風華様貌。
原本外界認為媽宮是最早聚落區,經過蔡光庭老師解說徹底顛覆。(記者劉禹慶攝)
國定一級古蹟天后宮是媽宮主要的信仰中心。(記者劉禹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