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警嫌無罪 社福團體:勿因個案將思覺失調汙名化

鄭男獲判無罪交保。(資料照)
〔記者蔡思培/台北報導〕去年刺殺鐵路警察的鄭姓嫌犯,因為罹患思覺失調一審被判無罪,引來各界討論。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無奈表示,協會多年來服務的眾多思覺失調症患者,都沒有類似攻擊行為,大眾不該因個案將思覺失調貼上標籤。
國內每年約有13.5萬人因思覺失調症或妄想型精神病接受治療,有3萬5千名住院日數超過200天,且住院健保花費佔所有疾病首位。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陳冠斌說,他相信殺警案的法官、檢察官與鑑定醫療團隊,都是憑著專業,而非為了某個特定對象或言論服務。但他也強調,他工作20年來所服務的眾多思覺失調症患者,都沒有攻擊行為,「如果這些人都像近日報導中的加害者,或是思覺失調患者像嚴重新冠肺炎的染疫者這麼有傳播與傷害力,相信我們社會不會像現在這麼安寧。」
陳冠斌說,思覺失調患者會活在自己所認為的「真實世界」,因此常會認為自己沒生病,如何要讓他們順利就醫、復健,是很大的挑戰。患者因為深信他的遭遇都是真的,就會做出回應這些真實狀況的行為。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每年服務超過1000名患者,協會希望讓思覺失調患者在生病後,能夠維持生活穩定,協會會透過課程、工作坊等活動給予他們幫助,也不時前往患者家中關心。但陳冠斌也坦言,有時要協助思覺失調患者就醫不容易,有些患者不願到醫院,因此要由家長到醫院拿藥劑,在將藥劑放入患者食物中,因此思覺失調患者很就需要有人願意與他們做朋友、突破他們的心防,讓他們願意出來就醫。
陳冠斌說,目前政府對於思覺失調患者是採個案管理,但全國關懷訪視員只有99人,很難深入關懷,也很少有機會到患者家裡關心。他認為政府若想幫助思覺失調患者,可從政策著手,目前衛福部正在研擬第三期國民心理健康計畫,裡面就包含精神疾病防治議題。他建議政府,心理計畫除了提供人力、經費,還要提供據點讓患者使用,不能只讓他們到醫院就醫,「醫院對於病患來說是一個屏障,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沒有,沒有人沒病想要去看醫生」。
這次殺警案判決出來後,網路上出現許多對於思覺失調患者的批評,有人認為應該將他們全部關起來,也有人質疑思覺失調已成為「免死金牌」。陳冠斌表示,國內民眾關於心理健康的觀念,應該要從教育做起。如果大家都知道精神疾病可以控制,就不會那麼恐慌,假如患者在初期發生症狀就願意就醫、好好復健,也就不需要擔心。他說,如果我們放任心理不健康,只是在事發後才擦屁股,精神疾病只會一直增加,他也呼籲社會大眾真正去理解思覺失調症患者,而非因為這次的個案將他們汙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