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還在吵普篩?超狂整理一次看懂!
我國是否採取普篩,引起諸多討論。(資料照)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以來,關於「普篩」議題的爭論似乎從未停止過,以下按照時間順序,帶您回顧有關「普篩」議題之事件,以及專家的解釋說明。
現階段的「台灣」需要普篩嗎?
3月5日,針對是否要擴大普篩的問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韓國普篩有他們的背景環境,通常「病例多」才會選擇普篩,普篩除了需要很大的量能以外,更重要的是檢查後能不能把有病、沒病的區隔開來才有意義,目前台灣沒有這個必要,只要透過專業就能鎖定特定風險對象確實篩檢、確實隔離。
3月14日,荷蘭針對千名醫療人員進行普篩,欲揪出無症狀感染者,再掀普篩議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台灣目前仍是零星個案,或多數是境外移入個案,較不會考慮採取此種作法,因為醫護普篩通常是在社區感染比較嚴峻時,比較有意義,目前台灣僅案34群聚感染有護理人員遭感染,其他事件都沒有。
3月21日,部分民眾質疑台灣每天檢驗的人次不多,是否「不驗就沒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再度說明,台灣的作法是針對有症狀、高風險者做篩檢,病毒量夠檢驗較準,一旦確診就能隔離診治。
但是普篩的話很可能因為病患體內病毒量不夠呈現陰性,病患認為自己沒染病,反而到處趴趴走,把病毒帶出去,就像當初日本決定替鑽石公主號的乘客普篩,結果很多人篩檢沒事在船上到處走,讓越來越多人感染。
現階段的「入境者」需要普篩嗎?
3月31日,面對新北市長侯友宜喊話要求對入境者全面普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大家一直覺得是否要全面普篩無症狀者,但大部分有症狀者的病毒量才能被正確篩檢出,如果花很大力量注意無症狀者,卻篩不到病毒量,等被篩者發病時還以為自己不是武漢肺炎,滿街趴趴走,那時反而風險最高,更無法防止。
4月14日 ,台大急診醫學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於昨表示,在疫情看起來獲得控制的韓國及紐西蘭等,都呈現大約50人中有1人是陽性的數據,但台灣目前每篩120人才有1個陽性,已遙遙領先其他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達到「廣篩」程度,未來若出現本土或社區病例大規模增加等狀況,才有再擴大篩檢的必要。
4月15日,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在立院備詢時表示,應考慮對高風險地區返台民眾全面篩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明,目前還在研議中,要視快篩、疫情變化,選擇最有效率的方式,因為要保留一定量能,遇到狀況才能馬上行動,以免造成醫療體系崩潰的狀況,否則對於社會影響很大,將根據能力與觀察情況做最好的調整。
4月15日,針對為何遲遲不對歐美等「重災區」做入境全面普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提出幾項數據,再度說明若要全面針對某些高風險國家做入境全面普篩,可能「效率會差很多」,還需要專家和學者的判斷,並持續觀察目前國際的疫情。
4月18日,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在記者會上公布1張驚人「圓圈圖」,詳細說明我國通報篩檢的定義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疫情不斷擴大。
現階段的「高雄醫護」需要普篩嗎?
4月23日,針對高雄市長韓國瑜於昨宣布,將對高雄市4千多名醫護全面採檢一事,恆春旅遊醫院麻醉科主任邱豑慶表示,「全面篩檢這四個字,對沒有科學背景的人來講,就是個欺騙話術!」
邱醫師強調篩檢不是酒測,有喝就高,沒喝就0,所有檢查都有偽陽性、偽陰性,若是針對醫護普篩,很多醫護可能沒有感染卻被篩成陽性被隔離,還得複檢採樣陰性才可以出關,不只造成人力缺口,還可能被歧視排擠。
邱醫師指出,台灣現今能控制疫情得當,關鍵就是充足的醫療量及妥善照護,也讓死亡率極低,「醫護普篩浪費掉的醫療能量,創造出的人力缺口,可能就是疫情反轉的轉捩點」。
4月23日,因應武漢肺炎在高雄成立的「民間防疫聯盟」召開記者會傳達7項訴求,專欄作家曾昭明認為其中2項「下放篩檢標準制定權」與「緊急進口快篩試劑」最要命,質疑該組織欲藉由「普篩」讓台灣陷入歐美現在脫身不得的「大封城」情境,讓台灣形成防疫上的混亂情勢,是貨真價實地在「搞政治」。
4月23日,高雄醫護普篩事件引發不少批評聲浪,高雄市執業醫師王宏育表示,台灣「受檢陽性率」相對偏低,120人才有1人陽性,不適合做普篩,而醫事人員若驗出「偽」陽性, 診所停診14天最後才證明健康,情何以堪,最好還是要尊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感染科專家意見。
高雄市府則緊急滅火強調是「關懷、非強迫」。
4月23日,台灣醫事行動聯盟表示,高市府對篩檢方式或實際篩檢對象皆含糊其詞,高市府除了籌措資金外,對於普篩造成後續效應,做好準備了嗎?呼籲高市府停止製造對立,配合中央防疫政策,將資金用於充實各醫院防疫物資存量,號召不贊成普篩的高雄醫療人員加入連署,6小時內就突破2000位醫事人員響應,並且持續增加中。
4月24日,高市衛生局表示,此案已行文中央,須中央認同與支持,才會進行下一步,第一階段財源已籌措,所需經費要看使用何種篩檢方式,若推動也非強制,會尊重當事人意願。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醫護本來就是擴大監測採檢對象,有必要就會採檢,也有編列經費,「地方政府不用麻煩還要籌措費用」,全面篩檢也不見得必要。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也補充,一直以來都對醫護非常關注,只要有症狀就一定採檢,還要二採陰性才可回去工作,但至今近2千例都是陰性。
4月24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很多人對篩檢有迷思,認為篩出來就一定是正確的,但從國內外很多案例來看,很多時陰時陽的情況,因此採檢的時間點很重要,目前國內感染人數比例極低,篩檢資源有限,應有科學基礎做適當判斷,有效運用資源。
4月24日,國民黨高雄市議員陳麗娜表示,「基進黨發起反對普篩,請問為什麼要反對?是用專業發言,還是用政治反對韓國瑜?」市議員鍾易仲質疑,「到底誰可以代表醫護人員的心聲?」市議員蔡武宏則指出,希望中央配合高雄,協助韓市長施行防疫措施。
而遭點名的台灣基進則澄清,台灣醫事行動聯盟發起人吳欣岱醫師,並未擔任台灣基進任何黨職,本次連署也從頭到尾沒有提到台灣基進黨,國民黨根本就是不敢回應醫師們提出的專業質疑,改打政治口水戰,來抹黑及轉移焦點。
同時台灣醫事行動聯盟發起的反普篩連署,已破4000名醫護連署。
4月24日,公衛專家、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製作圖表詳細分析,目前我國確診都是依據COVID-19診斷黃金標準RT-PCR,但RT-PCR檢驗程序繁複,不適合用於社區全面普篩,若要普篩勢必得使用快速篩檢試劑,就會產生偽陽性的問題,可能引起巨大恐慌,造成醫療體系過度負荷,更重創已經奄奄一息的產業。
陳其邁指出,民眾應了解台灣與各國確診案例的差異,以紐約為例,當地陽性率高達92%,可能具備普篩條件,但台灣的陽性率不到1%,陽性個案數也沒有大幅遽增,目前還是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會議的通報指引,找出高風險的族群,並由臨床醫師來做整體判斷是否採檢為宜。
4月25日,根據《新頭殼》報導,台大醫院兒科醫師吳其穎在YouTube頻道「蒼藍鴿的醫學天地」發布影片,以一線醫師的身分,用4分鐘說明為什麼不需要「普篩」?他認為,要求普篩的人應該是怕有一群「無症狀感染者」潛伏在社區,恐造成防疫破口。
但台灣已超過1周沒有出現境內個案,表示台灣社區並沒有「有症狀患者」,而有症狀與無症狀比例為「7:3」,若有症狀的人數量都已經這麼少了,無症狀的人肯定只會更少,加上現在只要有發燒 、X光照到肺炎,懷疑是武漢肺炎的病例都會進行篩檢,何必強推普篩?
相關新聞請見︰
武漢肺炎懶人包》傳染途徑、預防措施看這裡
「武漢肺炎專區」請點此,更多相關訊息,帶您第一手掌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多次針對「普篩」議題做出詳細說明。(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