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恢復「博大龜」傳統 台南仁壽宮信眾自推乞龜活動
前鄉代張主明自掏腰包製作米龜,提供信眾乞取。(記者吳俊鋒攝)
〔記者吳俊鋒/台南報導〕主祀保生大帝的台南歸仁區仁壽宮,為全國首創網路祭壇的廟宇,遠近馳名,以往在農曆9月9日,俗稱「太子爺」的中壇元帥誕辰時,都會舉辦擲筊「博大龜」活動,但依照民間慣例,乞得者隔年必須「增重」還願,讓想參與的信眾覺得有經濟壓力,因而卻步,廟方2014年起改以「乞小龜」來取代;前鄉民代表張主明自掏腰包製作了568斤的米龜,放在廟埕開放乞取,希望恢復由來已久的信仰傳統。
曾為鄉代的張主明,擔任過仁壽宮2屆主委,也是今年廟方中元普度的爐主,他自推乞龜活動,特地花費逾3萬元,請人製作米龜,目前放在廟埕,引起過往民眾的注意。
張主明說,自推乞龜的想法,已向保生大帝擲筊請示過,獲得聖杯,因此全力執行,他不鼓勵信眾在還願的重量上競逐,只是希望恢復博大龜的傳統。
對於信眾自推乞龜,廟方表示尊重,張主明提到,開放擲筊至明天中午之前,若沒有乞取者獲得較多的聖杯,也是神一種旨意,他就會將米龜載回,自行處理。
有別於一般廟宇多在主神誕辰辦理乞龜,仁壽宮則是太子爺生舉行;根據廟方找到的文字記載,該活動源於1970年代,但地方相傳,也有可能從日治時期就已開始,眾說紛紜。
仁壽宮指稱,由於取材不同,常見的大龜有米龜、鳳片龜或麵粉酥龜等,乞得者隔年會增加份量還願,當時已破2000台斤,讓有意參與擲筊的信眾備感壓力,在經濟負擔的考量下卻步,因此提出替代方案。
另外,早期仁壽宮也有金龜與錢龜,開放信眾擲筊,有心人士起貪念,常發生乞得後失聯的情況,讓廟方決定進行變革。
5年前仁壽宮改以2、300隻可食用的小龜來取代,信眾乞得後隨意樂捐,帶回家吃平安,且因準備的數量大增,有更多參與者,不再只能圍觀別人擲筊,讓傳統習俗普及化。
米龜正放在廟埕,格外醒目。(記者吳俊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