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天才級神像匠師!6年磨出「一紙神功」

蔡承哲為配天宮四季蘭媽祖製作的紙作平天冠。(記者林宜樟攝)
[記者林宜樟/嘉義報導]嘉義縣朴子市紙藝師蔡承哲(化名葉永析),6年前開始自學高難度紙糊工藝,經常1天創作14個小時,並揣摩各式神尊雕塑,瞭解宗教文史,融入自身創作,作品與無師自通的創作過程,獲得中華文化總會肯定,以他為主角拍攝「匠人魂‧紙藝篇」短片,展現「一紙神功」的匠人影像,許多人得知蔡承哲自學6年紙藝就能做出細緻精巧的紙糊作品,直說「真的是天才級匠師!」
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江春男、故宮院長吳密察、嘉義縣長翁章梁、配天宮董事長黃清田及朴子市長吳品叡等今天參加在配天宮前舉辦的影片發表會,爆滿的鄉親看著影片,都被蔡承哲對宗教與工藝的熱愛所感動;江春男說,本土文化逐漸消失,中華文化總會在傳統與創新技藝領域尋訪隱藏在巷弄間的職人,已拍攝18支「匠人魂」短片,深化台灣本土特色,讓匠人們的精神得到重視。
蔡承哲從小在配天宮廟口前長大,成年後從事法院拍賣工作,他因熱愛順風耳及千里眼將軍,原本想用木雕刻出將軍神像,但不喜歡磨鑿刀,後來想到老人家曾說過去將軍頭是紙糊的,法院拍賣常有許多報紙,因而用報紙開始做紙糊神像。
蔡承哲為建築科班出身,將剖面、側視圖組合成立體物件,還用自己的臉來對照神像臉部結構,由於紙糊界老工藝師幾乎不外傳,他自己在網路看資料,到各地廟宇或美術館觀看神像,一天耗費14個小時創作,一件作品要花3個多月完成,現在已做出20多件神尊和20餘頂神帽。
蔡承哲說,古諺「一紙二土三木,紙糊神尊神威最強」,常有人說紙糊無法保存,其實紙糊作品比木雕還要堅固,且紙帽較輕也有彈性,比起金屬製成的帽子更不傷神像;今年配天宮委託他為四季蘭媽祖製作神像平天冠,用紙塑形,再用雷射雕刻輔助刻出細微部分,並上粉線,神帽帽圍僅7寸(約20多公分),呈現飛龍穿雲等圖案,細緻精巧,許多信眾還以為神帽是用金子做成。
蔡承哲說,自學紙藝過程中,將創新的想法與傳統工藝融於一體,是找自我安神、立命所在,更對故鄉的情意化為實體,他很感謝配天宮的委託留下自身作品,中華文化總會拍下影像記錄,「希望到人生的最後一天的,我還在糊」。
相關影音

中華文化總會為蔡承哲拍攝「匠人魂」短片。(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蔡承哲的作品。(記者林宜樟攝)

蔡承哲用紙製作配天宮媽祖神像平天冠。(記者林宜樟攝)

蔡承哲以化名葉永析創作時時,本報採訪的新聞被他張貼在工作室牆上。(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紙藝師蔡承哲。(記者林宜樟攝)

蔡承哲的紙糊作品。(記者林宜樟攝)

蔡承哲的紙糊作品。(記者林宜樟攝)

蔡承哲與他的紙糊作品。(記者林宜樟攝)

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江春男(前左3)頒發「匠人魂」錦旗給蔡承哲(左5)。(記者林宜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