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低能源用電找出路 清大楊銀圳核融合研究新發現
清大教授楊銀圳已高齢85歲,但他投入粒子加速器的研究20多年,終於發現W中道子,這種低能量及低耗能的發,將提供能源用電一個可行管道,也將把此發現向國際期刊發表。(記者洪美秀攝)
〔記者洪美秀/新竹報導〕為低能量核能用電找出路!清華大學教授楊銀圳從事核子物理研究20多年,在清大粒子加速器實驗室,利用低能核子物理,發現在粒子加速器導出W中間子,而這個發現將可用在發電上,更是國內學界首次發現。
楊銀圳說,這項發現指出w中間子在核子物理的出現,也引出夸克也適用於核子物理。所以重氫可以用夸克理論,而核融合是重氫與重氫碰撞能放出萬瓦度大能量。
楊銀圳說,這樣的理論實驗證明,利用粒子加速器在小小的實驗室,一樣能利用低能核子的做出核融合,而這種實驗在歐洲核子研究所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及金錢、和大型機具,才做出W中間子。
楊銀圳說,做出W中間子的意義,證明可以用最低能量、可控制的能量,就製造出極大的、且可以控制的核融合。
他估計,若運用此模組,只要10個模組即可供應台北市全天的用電量,而這種低能量核融合是可在都市內製造,沒有任何核廢料、幅射及核污染。
他說,W中間子跟夸克都是高能物理的產物,現在他研究發現在低能物理這兩個東西可以同時出現,所以發現了W等於發現夸克,因為重氫跟重氫的對撞成氦,是夸克與夸克的結合,可以產出1萬度的熱量,只要一天用5到6個之間撞擊,就能做出發電機,而估計用10-20組就能供應全台北市的電力。
楊銀圳說,W是像一個導入體,1小時1個核融合是2.4萬度,整個過程安全且無核子幅射污染,這樣台北市的用電或工業用電只有2個模組就能提供用電量,完全沒有污染、安全、無CO2,這是很重要的發現及研究成果。
歐洲核子研究所研究出來的W中間子,須要極大的空間,粒子加速器才能產生核融合現象,但在台灣做不出來,無法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使用。
楊銀圳表示,台灣電力有一部份的電,因電流運送過程而耗損,若以此模式進行核融合的話,各個鄉鎮都能設立小型電廠,將可減損電力的耗損。以竹科園區高耗電的區域,只要設2個模組,即可供應竹科的電力使用。
他說,這個發現對台灣未來將有重大的影響,他已將此發現要向國際期刊發表,也希望在全球面臨能源問題時,提供一個用電的可能性參考。
清大教授楊銀圳已高齢85歲,但他投入粒子加速器的研究20多年,終於發現W中道子,這種低能量及低耗能的發,將提供能源用電一個可行管道,也將把此發現向國際期刊發表。(記者洪美秀攝)
清大教授楊銀圳已高齢85歲,但他投入粒子加速器的研究20多年,終於發現W中道子,這種低能量及低耗能的發,將提供能源用電一個可行管道,也將把此發現向國際期刊發表。(記者洪美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