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青年藝術節「編織築夢月桃情」 史前館開幕
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辦理「編織築夢月桃情」第7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暨台東區高中職原住民教育成果展今天開幕。(記者黃明堂攝)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辦理「編織築夢月桃情」第7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暨台東區高中職原住民教育成果展今天開幕,以月桃連結原住民文化內涵為主軸,除呈現當代工藝家月桃編作品,也結合高中職原藝班推動「編織」技藝,應用現代材料、採取傳統工序製作的成果共同展出。
館長王長華表示,月桃是常見的植物,月桃所形成的物質文化更深植在族群記憶中,博物館作為文化交流的平台與場域,希望與更多的藝術工藝創作者、社群團體、學校等,共同推動文化教育厚植文化底蘊。
史前館助理研究員林建成從2004年起辦理「台灣原住民族樂舞傳承計畫」,2013年舉辦第一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此後每年透過原住民藝術教育成果展演模式,號召更多的高中職及大學原專班一起參與。
展場有從傳統至當代月桃編器,整理月桃編文化脈絡,結合高中職原藝班、大學原專班推動「編織」技藝教育成果,讓兩代作品在展場中交流對話。
台東區高中職原住民教育成果展由各學校以「編織」技藝創作,其中一件主題為「迷網‧網迷」的作品,由台東高中林勝賢老師帶領謝廷昊等人進行集體創作,他們利用校外教學時間,在海邊撿拾廢棄的漁網及浮筒,藉由網狀編織結構,包裹著浮球製作的人頭,凸顯了現代人身處在「網路科技」下,幾乎每人都沉浸在網路的世界裡成為「網迷」,因為思維被困住了,內心產生了無限「迷惘」,反映時下年輕人對潮流的觀察。
其他作品包含關山工商的陶藝、木雕、蠟染、版畫、編織、噴砂畫;台東專校開發各種有質感材質的提包;成功商水推動原住民飾品編製小物;大仁科大利用麻線、球體結構,仿造鳥巢、蜂巢或蟻窩造形,編織出作品「巢」象徵「家」的溫暖;現場作品充分展現同學們學習傳統技藝的成果。
台東高中原藝班的作品「迷網」。(記者黃明堂攝)
關山工商原住民學生表演舞蹈。(記者黃明堂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