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海魚「含塑」幾乎百分百 海洋學者:減塑刻不容緩
台灣海洋廢棄物問題嚴重。(記者蔡宗憲翻攝)
〔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墾丁國家公園「珊瑚週」系列活動,找來海生館副館長陳德豪發表研究成果,驚人發現海域普遍乾淨的恆春半島,幾乎「百分之百」的魚類消化道都有塑膠海廢,除了呼籲民眾非必要少吃魚類內臟,也呼籲不但要淨灘,「減塑、無塑」更是刻不容緩!
根據陳德豪研究團隊分析,在台灣相對乾淨的恆春半島海域,117隻珊瑚礁及洄游性魚類樣本中,從魚類消化道發現塑膠海廢的比率高達95%左右,每隻魚體內都有至少5個微型塑膠(直徑或長度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垃圾,最大的鬼頭刀魚,體內甚至高達32個塑膠海廢。
「這比率代表幾乎全部魚類都有!」陳德豪指出,最可怕的是,除了普遍看到的魚類,其中有生活在180至640米的深海魚,體內竟也發現5個塑膠海廢;至於海龜部分,從2017年12至至2018年11月間,海生館收容的21隻綠蠵龜、欖蠵龜及玳瑁,體內塑膠海廢比率更是高達百分之百,目前團隊也進一步研究全台牡蠣體內含塑膠海廢的比率。
雖然海洋生物體內塑膠海廢問題嚴重,不過,陳德豪研究團隊也發現,這些不到奈米以下等級的微型塑膠海廢,雖在消化道內發現,但對魚類健康消化及食物鏈上層(魚體大小)沒有數量累積現象,只能證明如不吃下魚類內臟消化道,海廢不會累積到人類身上,但對於血液肌肉等其他領域影響,有待學界進一步研究。
陳德豪強調,大型海廢直接纏繞或被生物食用造成傷害,微型塑膠海廢則殘存在魚類消化道中,到處充斥的海廢已經是全球性議題,近年台灣民眾對環境議題日趨重視,全台各地都積極進行資源回收及淨灘消滅海廢,但這只是後端工作,從「源頭」開始減塑、無塑,才是拯救海洋及生物刻不容緩的工作。
海洋廢棄物問題嚴重,魚類體內都殘留塑膠。(記者蔡宗憲翻攝)
117隻珊瑚礁及洄游性魚類樣本中,從魚類消化道發現塑膠海廢的比率高達95%左右。(記者蔡宗憲翻攝)
大型海廢纏繞海洋生物死亡。(記者蔡宗憲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