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易崩坍路段 中橫白沙隧道10月底通車

中橫白沙隧道預計10月底通車。(記者王峻祺攝)
[記者王峻祺/花蓮報導]中橫公路「白沙橋災害路段復建工程」耗時3年,合計總長近600公尺的白沙一號、二號橋及白沙隧道已順利完工,並交由台電進行最後隧道供電系統設置,公路總局預計10月底就能正式通車,徹底避開原易土石崩坍路段。
原白沙橋路段岩盤脆弱,每逢豪雨、颱風就易崩塌、斷路,經第四區養護工程處太魯閣工務段長時間的細項審查,最後決定「捨棄」易坍路段,在2015年11月投入施作「白沙橋災害路段復建工程」,避免便道再因強降雨勢造成路基流失。
總工程經費逾3億元的復建工程,公路總局以「單跨鋼拱橋」白沙一號橋及「背拉單跨斜張橋」白沙二號橋,橫跨立霧溪,並貫穿一座山頭,打造白沙隧道銜接,新路線將比原路段減少約1公里路程,並提高用路人的行車安全。
太魯閣工務段長張宇博說,「白沙橋災害路段復建工程」目前僅剩機電隧道照明線路,正由台電趕工施做,若天候許可,待後續台電接電完成後,就能趕在月底正式通車。
他強調,舊有坍滑災害路段也將在新路段通車後封閉,原召集相關單位研商是否接續管養,但考量白沙橋路段歷經多次颱風崩坍慘重,便道一再重建,加上岩盤脆弱,未來恐有路基嚴重流失疑慮,決議完整回歸國有財產屬管轄。
台8線181.5公里白沙橋路段,在2013年時發生多次規模不一的坍方,累計坍方土石量體達百萬立方公尺,坍滑範圍長約700公尺、高度差800公尺,其中著名的白沙橋更被深埋約17公尺,長春祠到天祥路段被迫中斷,影響當地民生。
公路總局表示,白沙橋大崩塌後,決議改道重建,新復建工程進度原本超前,卻因便道路基屢屢遭颱風大雨沖刷流失,影響整體施作進度,加上去年6月豪雨,導致立霧溪水暴漲,沖走停放在河床上的大量機具,才會影響竣工期程,但仍趕上原定計畫10月底正式通車。

中橫公路「單跨鋼拱橋」白沙一號橋橫跨立霧溪,並與白沙隧道銜接。(記者王峻祺攝)

中橫公路「白沙橋災害路段復建工程」中的「背拉單跨斜張橋」白沙二號橋已完工,橫跨立霧溪。(記者王峻祺攝)

原白沙橋路段岩盤脆弱,每逢豪雨、颱風就易崩塌、斷路,便道多次因強降雨勢造成路基流失,車輛行駛過程險象環生,十分危險。(記者王峻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