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罵「原住民就是笨」 童軍老師結合文化翻轉歧視
育賢國中童軍教師瓦旦希漢(左)將原住民文化融入童軍課教學,也鼓勵所有的學生透過升學改變生活,讓教育不分族群。(記者王駿杰攝)
〔記者王駿杰/新竹報導〕新竹市育賢國中童軍教師瓦旦希漢從小就因原住民身分遭課堂教師「差別待遇」,面對潛藏於台灣社會的歧視,他不羞於自己的身分,反而勇敢投入教職,從流浪教師轉型成童軍教師,不但將原住民文化融入童軍課教學,也鼓勵所有的學生透過升學改變生活,讓教育不分族群。
現年40歲的瓦旦希漢來自宜蘭大同鄉,是崙埤部落的泰雅族原住民,他原名謝士傑,為感念去世的父母對他栽培的恩情,便將原本的漢名改為泰雅族名—瓦旦,承襲父親的名字—希漢。
瓦旦希漢回憶,國二那年上理化課時,他發現所有原住民學生的座位都被安排在教室後方,為了認真聽課,他主動舉手詢問老師可否坐到前面座位,不料卻遭老師打臉,說「坐前面也一樣聽不懂,你們原住民就是笨」。
瓦旦希漢說,他沒料到原住民與新移民中,那種潛藏在台灣社會的歧視,竟會從老師的口中冒出,當下除了愣住,也只能將難過往肚裡吞,告訴自己一定要當老師,努力推廣原住民文化,藉一己之力翻轉族群間的鴻溝。
瓦旦希漢說,自小家境不好,母親又早逝,為了當老師的夢想,他從國中起就遠離家庭,外出求學,靠半工半讀賺取生活費,當他考上國立海洋大學時,全部落族人都感到不可思議。
「只要努力、堅持,就會有收獲!」瓦旦希漢指出,事實上,正式老師相當難考,他95年取得教師資格後,當了4年的流浪教師,到處代課,一度失志想放棄回部落,所幸腦中浮現父親的勉勵,讓他咬緊牙根堅持下去,終於考上正式教師,但遺憾的是,父母親沒能看見他考取教職,就先逝世。
瓦旦希漢說,100年時他成為育賢國中正式童軍老師,由於他從小在部落長大,喜歡觀察、研究部落大小事,當他回想往日求學經歷,又深感原住民文化的流失,便將原民繩結文化結合童軍課,設計一系列與原住民文化相關的模組課程,包含七年級的繩結運用、八年級的繩結與模型工程,及九年級的繩結編織創作,不僅發揚原民文化也發展創客精神。
瓦旦希漢說,教育不應該分族群,課堂上他常以自身經歷鼓勵同學努力升學,希望透過他獨創設計的童軍課與經驗談,彌補原住民或其他同學成長過程中的不完整,在文化中找到生命亮點。
育賢國中童軍教師瓦旦希漢(左)將原住民文化融入童軍課教學,也鼓勵所有的學生透過升學改變生活,讓教育不分族群。(記者王駿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