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水徒弟修復彩繪 國寶級大師作品重現風華
原有的廟宇彩繪被燻黑,根本看不出作者,經清洗後確認是潘麗水作品。(記者林宜樟攝)
〔記者林宜樟/嘉義報導〕嘉義縣東石鄉慶福宮內的門神、彩繪因年久煙燻變黑,難以辨認作者,後由彩繪師蔡龍進確認是其師父國寶級廟宇彩繪大師潘麗水與他所繪製;廟方去年10月開始進行修復工程,重新請到蔡龍進與兒子蔡謹屹修復彩繪,讓潘麗水大師原本燻黑的彩繪逐漸回復原本的色彩。
慶福宮位於東石鄉龍港村,總幹事吳振名說,民國59年興建時沒留記錄,過去廟方曾進行整修,被燻黑的彩繪作品因當時經費不足,未塗掉重畫,後經考證才知是潘麗水與蔡龍進師徒繪製,本次大型整修工程,請來原作者修復彩繪,更具傳承意義。
原本燻黑的彩繪、門神作品,經過無患子專用洗液清洗後,一面面出現潘麗水的親筆落款,蔡氏父子依照原有畫作補色、疊色、勾勒線條,最後再畫出最精細的細節,潘麗水原有的作品如「包公陰審郭槐」等重現風華,讓人驚嘆。
蔡龍進說,潘麗水當時指導他進行門神彩繪,門神的丁字步兩腳後腳跟應對齊,但他所繪未符合標準,被恩師責罵,讓他印象深刻,這次謹慎修改對齊,相隔49年,終於有機會補救;今天蔡氏父子倆開始完成門神最後的修復工作,預計10天後完工。
《聽!台灣廟宇說故事》作者郭喜斌說,潘麗水與父親潘春源曾一同入選台灣美展,作品影響台灣廟宇彩繪深遠,許多彩繪師都參考其畫作繪圖,非常受歡迎,「能留下一件就是一件幸福」;他說,台灣的宮廟常是一庄一境的聚落,裡面的雕刻、彩繪都由信眾集資製作,是居民共同信仰的空間,廟宇整修時,各種原有的雕刻、彩繪,若無法留下全部,也要留下部分作為文化資產,即使是一小段,也值得人懷念。
郭喜斌說,並未在現場看慶福宮修復工程,廟方願意採用耗時耗工的修復方式,延續藝術本身的生命,非常肯定;他也說,若有新的彩繪方式、新畫風或從國外學回修復工法,為好作品延續藝術生命,都值得運用在傳統廟宇,讓人們評析、比較,欣賞各時期不同的工法,呈現廟宇之美,看見台灣的民間藝術文化。
蔡龍進讓師父潘麗水的作品重現風華。(記者林宜樟攝)
原有的廟宇彩繪被燻黑,根本看不出作者,經清洗後確認是潘麗水作品,再由蔡龍進父子重新修復。(記者林宜樟攝)
蔡龍進(左2)與蔡謹屹(左1)父子等修復慶福宮的彩繪作品。(記者林宜樟攝)
蔡龍進(左)與蔡謹屹(右)討論門神彩繪如何修復。(記者林宜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