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論文共同掛名 中研院士提醒學者「保持懷疑」

    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惠鈞認為,人犯錯是天性,但為了畢業、迫於時間壓力等「抄捷徑」,則是不好的習慣,故意造假及害人更非常不對,需要處理。(記者吳柏軒攝)

    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惠鈞認為,人犯錯是天性,但為了畢業、迫於時間壓力等「抄捷徑」,則是不好的習慣,故意造假及害人更非常不對,需要處理。(記者吳柏軒攝)

    2016/12/15 11:47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因台灣大學教授郭明良多篇癌症研究涉數據造假,使學界陷入「學術倫理」風暴,中央研究院士王惠鈞認為,人犯錯是天性,但若故意造假害人則不該,而學者論文掛共同作者,自己要非常小心,對非自己專業的領域,要用基本知識保持懷疑,才能避免遭害。

    教育部、科技部今天舉辦「國際學術倫理工作坊」,邀美國學術倫理辦公室(ORI)前副主任John Dahlberg(戴爾伯格)分享抓漏經驗,他提及學術中「misconduct」(有意的不法行為)定義,如造假、抄襲等,如早期曾有學者將白老鼠塗黑,宣稱是用黑老鼠的皮膚移植,或知名心理學者Stephen Breuning也被指控偽造對智障兒的藥物治療數據等;而現今研究更複雜、專業,甚至還有電腦修圖軟體Photoshop出現等,也增加更多不法行為。

    王惠鈞說,學術上無意的錯誤可以包容,就像咖啡錯加鹽,走路轉錯彎等,但若是蓄意造假害人,就非常不對需要處理;另分析,有時研究生為了畢業、迫於時間壓力,竟偷懶或抄捷徑,都是不好習慣,須建立正確的人才訓練方法;但有時也可能是教授對下屬的要求,違反樣態非常多。

    王惠鈞認為,發現學術疏失、批評論文都須民主、謙遜、謹慎,避免隨便臆測、判斷,否則恐毀掉學者名譽及學術生涯,而社會要求「零容忍」恐難辦到,應定義包容程度,並隨科技進步讓研究日益嚴謹。

    對於共同掛名,如台大郭明良事件也導致台大校長楊泮池被質疑,王惠鈞則說,研究越來越複雜,更常跨領域、跨國合作,如歐盟就要求學術計畫要跨4個國家,自己也因國際期刊要求,論文需附上動物實驗,也因此和國家實驗研究院合作,若出事後,跟合作對象之間的論文責任恐難釐清,因此一開始,自己就要小心,用基本知識保持懷疑,並向提供者提出質問,若還是被騙,至少有盡到自己的調查責任。

    陽明大學副校長高閬仙說,目前校內已要求研究生必修學倫課,沒修過不能畢業,也規劃整體的學倫系統,對全校師生適用,並認為學倫中有些犯錯者是無心之過,可能不知道界線何在,處在灰色地帶,未來學界要更多討論與共識。

    中央大學副校長李光華則表示,研究必須誠實,不能誇張,假設有些醫藥研究,為了利益、發財,原本沒有那麼好的效能卻擴大宣稱,就會造成不良影響,不該如此;但認為大部分台灣學者都擁有專業與學倫素養,對學界還是保有信心。

    近日學者遭學術倫理造假風暴壟罩,教育部、科技部邀美國學術倫理辦公室(ORI)前副主任戴爾伯格分享經驗,舉出許多國外學倫案並分析。(記者吳柏軒攝)

    近日學者遭學術倫理造假風暴壟罩,教育部、科技部邀美國學術倫理辦公室(ORI)前副主任戴爾伯格分享經驗,舉出許多國外學倫案並分析。(記者吳柏軒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生活今日熱門

    2025春節專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