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反迫遷?桃園航空城居民一一說給你聽
台灣人權促進會與桃園航空城反迫遷聯盟、東吳大學人權學程等團體,合辦航空城反迫遷訪調營,並成果發表,透過居民人物、家族故事,述說當地人民反迫遷的原因。(記者吳柏軒攝)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桃園縣政府與中央政府為了發展航空城計畫,大筆一揮將3000多公頃土地納入區段徵收範圍,引發在地反抗,台灣人權促進會、東吳大學人權學程、桃園在地聯盟等團體在暑假聯合舉辦反迫遷訪問調查營隊,成員透過居民訪查,以人物、家庭故事觀點切入,告訴大家為什麼居民要「反迫遷」
「這裡就是我們許家一開始的發跡之地,清朝道光年間在此。」訪調小組成員范文千述說著當地許家故事,從國民政府遷台就不斷跟隨政策讓家族土地被徵收、切割,而過去認為國家需要就拿去沒關係,但航空城卻不同,質疑大量徵收後都給建商蓋房子炒地皮,「對航空真有貢獻嗎?」
另一組成員郎于清、邱伊翎也訪問了定居山腳的林慧芳一家,林家原本想用自然農法培養農作,卻驚傳徵收消息,而過去遠房親戚曾因機場捷運山鼻站的都市計畫,土地房子遭徵收,卻閒置十多年,讓林家覺得政府失信:「徵收了也不一定會蓋東西」
台權會從去年10月開始接觸航空城個案,發現許多居民都希望保留家園,卻仍不斷面臨來自政府及想徵收的居民的壓力,決定8月22到24日和桃園在地的團體合辦了一場航空城訪調營隊,配合東吳大學人權學程,參與的學員認識土地徵收的相關知識,陸續做了居民的生命故事訪談,並完成紀錄,盼透過學員的訪調成果,可以呈現出在地反迫遷居民的想法及心聲,並釐清目前徵收案件的爭議及問題所在。
台灣人權促進會與桃園航空城反迫遷聯盟、東吳大學人權學程等團體,合辦航空城反迫遷訪調營,並成果發表,透過居民人物、家族故事,述說當地人民反迫遷的原因。(記者吳柏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