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中通路改變 藍營縣市虧大
一顆顆番石榴經過包裝線包裝,準備裝箱。(記者林良昇攝)
記者林良昇、彭健禮/專題報導
中國對台灣交流「藍綠有別」,農產銷售更是如此,南投縣和中國城市農業交流頻繁,縣內鳳梨幾乎都是外銷到中國、而茶葉銷中的比例高達九成,但去年五二○後,農產銷中的管道改變,小三通受阻,損失不小。
小三通受阻 出口量大減
南投縣農會是將台灣農產品銷往中國的先驅者之一,南投縣農會總幹事曾明瑞指出,因為南投縣農會沒有信用部,不動產少,就要靠「賣東西」為主,銷往中國的農產品以金鑽鳳梨、茶葉為大宗,「鳳梨幾乎全部賣去大陸,茶葉則是九成」。
與中國城市簽訂「合作意向書」,是農產品銷往中國的關鍵之一,曾明瑞說,過去三年,南投縣農會與石家庄都有簽合作意向書,浙江杭州市、山東、廣西也有交流,在二○一五年時,與石家庄就簽訂一年八千萬台幣,每年有五百萬台幣以上的外銷額。
負責苗栗縣政府兩岸交流業務的縣府首席參議許滿顯也表示,七月間,縣府與中國湖北省襄陽市交流,由雙方民間團體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針對觀光、農產及青年事務三方面進行雙邊友好合作,此次促成對岸採購苗栗農產品五十萬人民幣。
對岸要求正式報關 成本增
不過,馬政府下台後,台灣農產品銷往中國的通路產生「變化」,曾明瑞指出,過去農產品銷中可走小三通,每次出口都是一次總額四、五百萬台幣,「幾貨櫃幾貨櫃出去」;去年五二○後,對岸要求正規貿易,須經報關、通關,而產地、商品標示、檢測、檢疫證明也不可少,手續繁瑣,每項產品正式報關要花二萬五千台幣,成本高,出口量下降,減少約六到七成。
曾明瑞說,中國民眾愛吃南投的金鑽鳳梨,一顆在對岸可以賣六十人民幣,南投的鳳梨幾乎全外銷至中國,但今年縣農會出口到中國的鳳梨不到五貨櫃,和以前都快二十貨櫃相比,明顯減少。
南投縣農業處長陳瑞慶則說,石家庄的採購方是「半官方」的企業,對岸會有人過來「踩線」,縣農會召集各鄉鎮農會,把產品提供給他們選擇,在對方提出需求後銷往對岸;現階段所謂政策性採購明顯較少,也不希望有不利永續經營的政策性採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