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韓「鬼混說」不攻自破 陳博志:台灣不曾是亞洲四小龍之首

2019/02/20 23:50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暨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陳博志早在去年11月即發表專文,清晰論證出「台灣從不是亞洲四小龍之首」。(中央社)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在一場論壇上,表示台灣曾是亞洲四小龍之首,如今沒有任何長進,在經濟上「整整鬼混了20多年」。言論一出引發熱議,許多知名學者、政治人物紛紛提出不同論點「打臉」。其實早在2018年11月,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暨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陳博志,即在《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的個人專欄中,客觀且清楚地論證出「台灣從來就不是亞洲四小龍之首」。

世界銀行所提供「人均固定美元價格GDP」(GDP per capita, constant USD),Y軸台灣倍數為1,可見台灣常為四小龍之末。(圖翻攝自《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018年11月號〈自大讓台灣遊四小龍之首變之末〉)

援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018年11月號的「陳博志論壇」,陳博志教授舉出5個論點來證明台灣從未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分別是「台灣人均GDP一向低於香港、新加坡」、「韓國常在貶值後開低走高」「台灣人均固定美元價格GDP常是四小龍之末」、「台灣人均固定購買力平價GDP一直是第三名」、「台灣經濟成長率從未持續高於三小龍」。

陳博志教授認為,可以從很多面向來討論經濟發展的成果,目前國際上客觀常以「每人平均所得」為指標。但由於各國物價及貨幣的不同,所以若將四小龍的「每人平均GDP」換算成美元,以1960年為例,台灣的150美元居於四小龍之末,低於韓國158美元、香港429美元、新加坡428美元。而若以2017年為例,台灣24,576美元,成長了164倍,也輸給成長最高的韓國29,891美元、189倍。雖然成長倍率贏過香港、新加坡,但台灣的水準值仍居於四小龍之末。

為了降低匯率、物價變化造成的影響,讓比較結果更為客觀,陳教授亦使用了世界銀行所提供的「人均固定美元價格GDP」(GDP per capita, constant USD),來比較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狀況,結果顯示自1961至2015年間,台灣只有零散的7個年度,經濟成長同時高於其他三小龍。因此,陳教授表示,「即使不看上述水準值,單看成長率也難說台灣曾是四小龍之首。」

陳博志教授再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提供的「人均固定購買力平價GDP」(GDP per capita, constant PPP, 2011 USD),是計入購買力差異的指標,更能比較各國發展成果。結果顯示台灣自1980年至2017年,一直都處於第三名,且漸漸被韓國追上,也逐漸向香港、新加坡靠近。依此指標來看,台灣既非曾是四小龍之首,也不是四小龍之末。

對於常有人提到「過去台灣成長率高於其他國家,現在卻低於其他國家,所以從四小龍之首掉到四小龍之末」,陳教授說明,「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從未持續高於三小龍」,前述已指出只有零星7年同時高於其他三國,就算拿掉人口增長影響,純就總GDP實質成長,即經濟成長率而言,1961年至2017年,台灣也共只有8年的成長率高於其他三國。

陳博志教授也談到,台灣應該要確實檢討自己不如人之處,而非「自大」和「胡亂批評」。認為台灣早期成長趨勢高於香港、新加坡,縮小水準值差距,但這20年來並未能再進一步發揮這項優勢,值得檢討。但很多人根本不去查證客觀數據所顯示出的事實,就「自大地以台灣曾為四小龍之首,來批評後來的政策及執政者」,這種傲慢和偏見,致使未能確實檢討、改進所提出的政策。

計入購買力的「人均固定購買力平價GDP」(GDP per capita, constant PPP, 2011 USD),Y軸台灣倍數為1,可見台灣常居於第三位,且漸漸遭韓國趕上。(圖翻攝自《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018年11月號〈自大讓台灣遊四小龍之首變之末〉)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