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原鄉作物種原 花改場復育有成

花蓮農改場部落原民作物種原培育成果發表,圖為林投葉編織「阿里鳳鳳」,填入米、餡料蒸熟後,如同漢人的粽子。(花蓮農改場提供)

花蓮農改場部落原民作物種原培育成果發表,圖為林投葉編織「阿里鳳鳳」,填入米、餡料蒸熟後,如同漢人的粽子。(花蓮農改場提供)

2024/06/16 05:30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花蓮原住民部落原有作物品種多樣性,隨著時代演進逐漸流失,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多年來保存種原,輔導以現代化的生產技術,昨在花改場場慶日「原味漫遊.綠動食農」展現成果,現場食農教育寓教於樂,好吃又好玩,吸引大批民眾參加。

生產、行銷 導入創新科技

場慶開幕由吉安鄉總頭目陳進富及三位祭司祈福,祈願原鄉農業持續發展。農業部長陳駿季指出,台灣有部落朋友守護土地,維護山林生態,未來還要永續經營,農業部也將從生產、行銷推廣等各方面來輔導原鄉農業,導入科技創新,與原民朋友一起「錢進原鄉」。

結合食農教育 推部落農遊

現場除發表繪本「五色鳥的報恩」,中文及族語雙語對照,介紹太魯閣族山胡椒的傳統農耕知識;結合食農教育的部落體驗活動,場場爆滿,還有市集及烤大豬美食免費吃。

研發成果展有部落傳統作物火蔥、山胡椒及樹豆的復育與生產技術研究,以及山苦瓜、稻米、萱草、小果番茄、仙草等新品種研發、宜蘭特色甜瓜生產技術突破等成果。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長楊大吉說,近年在農業部支持下,啟動「找回原力計畫」來解決部落迫切問題,例如傳統農耕智慧、昔日農民自行留種的栽培作物,隨耆老凋零逐漸流失,氣候異常及人力短缺帶來的挑戰,農改場深入部落保存復育流失的種原,記錄傳統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也研發適合原鄉農業的技術、推動部落農遊,讓部落青年得以回鄉傳承。

花蓮農改場部落原民作物種原培育成果發表,圖為部落烤大豬現場分享。(花蓮農改場提供)

花蓮農改場部落原民作物種原培育成果發表,圖為部落烤大豬現場分享。(花蓮農改場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花蓮縣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