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東港第一公墓 九成蔭屍

2005/04/27 06:00

〔記者李立法╱東港報導〕東港鎮公所最近辦理第一公墓遷葬時發現,出土遺體中近九成都是不腐爛的「蔭屍」,由於堪輿學上視蔭屍為不吉利,恐將影響後代子孫,消息傳開後家屬紛紛開墳遷葬,四百多座墓穴只剩三十多座尚未遷移,鎮公所將封園禁葬並開闢為綠帶。

東港第一公墓土葬區設計成八卦形,地方習慣稱為「八卦墓」,全區面積約一公頃多,四百多座墓穴幾乎都採用「浮葬」法,也就是將棺木平放在地面上,並不入土,四周再砌上磚牆保護棺木,與傳統土葬將棺木置於土中覆蓋方式不同。據說,家屬會採用浮葬法,係因將棺木從土中升上地面,有代表「升官」發財的意思,可為後代子孫帶來富貴。

但最近一、二年來,卻陸續有開棺「撿骨」準備遷葬他處的民眾反映,先人埋在八卦墓的遺體經過七、八年,遺體卻不腐爛,有的甚至長達十多年,還是沒有腐爛,形成所謂的「蔭屍」現象,家屬趕緊請託「土公仔」火化處理,受到蔭屍事件影響,最近一個多月,許多墓穴均陸續遷走。

東港鎮長劉新乎表示,根據最近遷葬的民眾反映,埋在八卦墓的遺骸中,十具有九具是蔭屍,他覺得不可思議,於是深入了解,才發現八卦墓園所在地,數十年前曾經是一處磚窯廠,土壤長時間在高溫環境下變得乾燥,缺乏水份,可能是這個因素導致棺木內的屍骸無法腐爛。

主管殯葬業務的公所民政課則指出,八卦墓園出現蔭屍的另一個原因,可能與棺木安葬方式有很大關連,絕大多數浮葬棺木四周都被厚實的水泥牆封死,原本一般土葬時應該用泥土覆蓋的棺木頂部,水氣進不去,自然影響腐化速度。

蔭屍判定 考驗地理師

〔記者李立法╱屏東報導〕「蔭屍」形成的原因很多,但不外乎與墓穴的土質、下葬方式及棺木材質有關,該如何判定墓穴中的遺體已經變成蔭屍,實為對地理師功力的一大考驗。

地理師沈水勝指出,土葬最怕葬到「死土」,土質太乾或鹽份太高的墓穴最容易出現蔭屍,土壤必須有適度水份,才能催化屍體腐化,地理師替人看風水、找墓穴,最好也要具備地質概念。沈水勝表示,很多人以為棺木材質越好對死者越尊敬,其實不然,棺木如果用太好,反而不利於遺體腐化,一旦形成蔭屍,會對後代子孫造帶來負面影響。

對研究堪輿風水相當有興趣的陳春成指出,經驗老到的地理師,只要到墳前繞兩圈,就能從墓碑或周邊環境的異狀,判定棺木內是否出了問題,最簡單的觀察方法是從墓草找答案,過了中午時分,若是墓草水氣仍旺,棺木內形成蔭屍的機率八、九不離十。

陳春成指出,蔭屍對後代子孫的影響未必是絕對的,且影響的程度也不一樣,情形嚴重的,不是家中或親人屢遭無妄之災,就是病痛纏身,嚴重的還可能家破人亡,但是,也有人不覺得因此受到影響,這是因為個人磁場的不同,感受自然有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