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國際聚焦南海的機會

2021/08/02 05:30

過去這麼多年,輕忽了中國透過政經力量大肆向外擴張的戰略行動,已經構成美國主導國際秩序的嚴重挑戰。(彭博資料照)

記者鄒景雯/特稿

近期以來,美中兩大都在有意塑造今年不排除「拜習會」的可能,最新的時間點指向十月。美國副國務卿雪蔓前幾天的天津之行,即使雙方依舊針鋒相對,但是降溫鋪路的用意,仍廣受區域各國所注視,尤其身處其中的台灣,不可能會掉以輕心。

美國長期以來的對中戰略,多數時候是外交與軍事雙軌分行,前者側重預防,後者強調震懾;到了川普執政時期,才罕見出現合流趨攏的態勢。今年拜登總統上台後,普遍認為政府在既定結構下,延續了相同的路線,但是多位交往政策時代的民主黨老臣重掌高位,他們的言行與動向,還是會牽扯到不少國人敏感的神經,這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於是針對中國問題,台美之間,事前的溝通,事後的簡報,現在成為累積兩國互信的重要基石。

在觀測美中關係演變之際,一個訊號頗具有一併參考的價值。那就是我們的盟邦私底下坦承:過去這麼多年,確實輕忽了中國透過政經力量大肆向外擴張的戰略行動,已經構成美國主導國際秩序的嚴重挑戰;南海即是首當其衝的火藥庫。這個星期開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與東南亞國家密集視訊對話,副總統賀錦麗未來也打算要出訪新加坡及越南,與此一重新把東南亞列為涉外優先區域的政策反省,具有直接關聯。

除了公開與各國進行外交補強,美國也發現到,過去低估了「一帶一路」做為落實習近平霸權主義的效用,亦是一失策;最近正對相關國家展開了檯面下的勸阻措施,特別是遊說南海諸國退出中國的帶路計畫。

東協多國面對思考的課題包括,中國尋求建立自身規則與標準的戰略謀劃,其實是「新殖民主義」的體現,其在各國推行的基建合作、醫療援助、數位合作,都是擴張性外交政策,目的在強化區域影響力及控制力,然而與之合作的國家,均陷入「債務陷阱」困境,中國再藉由豁免受援國債務,交換戰略資產,進而獲得對該國的經濟支配權及政治影響力。

同時,這也是中國文化擴張與侵略的計畫。中國藉由「銳實力」影響南海各國的決策,謀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企圖在國際經濟權力真空地帶輸出意識形態,卻導致合作諸國遭受嚴重污染、農地破壞等問題,無益當地經濟發展,並剝奪當地工作機會,不惜因經貿利益傷害當地人權。如今這些後遺症刻在逐步顯露。

美國將焦點集中於東南亞,亟欲拆解中國佈局,不僅已經排上了行事曆,其實由稍早在歐洲先行發生的若干變化,已經可以看出國際勢力重整的威力。例如推動G七集團全球基建計畫、美二○二一戰略競爭法案、美「清潔網路」計畫、美日澳「藍點網路」計畫、歐印「連通性」夥伴關係計畫、歐亞互聯互通計畫等相關合作方案,全是如火如荼反制中國的倡議看來,現在民主盟國在南海的耕耘與成效,也應該可以期待;台灣在地緣位置上,與東協鄰邦不是一朝一夕的累積,今後可以扮演的角色,可以爭取的機會,相信更將應運而生。如果探知了這個風勢的方向,我們在監視美中發展的同時,可以有更多的自信定力與靈活策略才對。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