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75年 4個留日「老同學」重聚首/清大教授王俊秀花4年邀集 92歲翁回校園話當年
李錦上還留有當年畢業照。 (記者洪美秀翻攝)
〔記者洪美秀/新竹報導〕這是一場闊別七十五年的同學會!
高齡九十二歲的呂銀海、王坤玉、李錦上與傅仰城,在日治時期獲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招募前往日本留學,學習能源、化學、數學等專業知識,由於燃料廠原址目前是清華大學校園,某個程度上,他們可說是清大最早的「留學生」,清大教授王俊秀特別花了四年找到大家,邀集相聚,四人重聚記述過往都感慨萬千。
日治時期日本海軍燃料廠總廠原設在高雄,後改設新竹,現在新竹市公道五路與東美路交界的大煙囪,就是見證這段歷史的最佳舊物;而清華大學校園內的成功湖及名人堂等場域,七十五年前是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廠址。
王俊秀表示,四年前他著手整理及著寫清大「清華園」歷史,得知當時日本在台灣招募約十五、十六歲的學生,前往日本四日市第二海軍燃料廠工員養成所留學。第六燃料廠招收台灣學生共四十九人,稱為「台灣六燃見習科」第一期學生;這群學生先在新竹的「保甲所」受訓八個月,一九四三年三月搭船前往日本,途中遭美軍在彭佳嶼海域襲擊沉船,獲救後於一九四三年四月順利抵日留學,隔年三月卅日畢業,回台後即分發到高雄、新竹、台北等地。
王俊秀說,這批第一期留學日本的台灣學生回國後各自分散。他依據史料查訪得知,第一期學生中還有七人活著,其中四人呂銀海、王坤玉、李錦上及傅仰城,透過聯繫,昨天在清華大學重聚。
四人昨坐在清大校園內,不復十五、六歲少年郎的精壯模樣,也認不出當年新竹的原貌。回到日本海燃廠僅存的大煙囪前,依稀記得六燃廠是供應附近眷舍洗澡及發電的發電廠,裡面有水泥狀的「煤槽」,是為儲存煤炭來發電的。
王俊秀指出,四個人中最有詩人氣息的李錦上,作過很多優美詩詞,也因他擅於作詩及利用俳句吟詩,仍保留很多當年在日本留學與友人的往返書信,這些文獻已由國家文學館典藏;王坤玉住新竹,是公務員退休;呂銀海從事機械設計,擔任顧問退休;傅仰城經商,在日本及台灣都擁有公司。未出席的王砒經營農場,則因有事未能參加同學會。
在清大教授王俊秀(右一)邀集下,九十二歲的王坤玉(左起)、呂銀海、李錦上和傅仰城,闊別七十五年後終於相見。 (記者洪美秀攝)
-
LTN投票箱》搭大眾運輸工具 哪種行為最母湯?
-
花2年2月偕妻小完登小百岳 南市公運處長吳俁之:發現新台灣
-
祭祖剛插香就被拔除過水 民眾憂:神明、祖先收不到心意
-
進喔! 大甲媽回鑾安座破紀錄 14日凌晨1點多才進廟
-
國民醫療保健支出1.8兆 創新高
-
石門水庫今年首次滿庫 6月底前供水無虞
-
風雨中旅行也開心 台東雙層巴士旅遊啟航
-
自由日日Shoot》今年第1季開罰2098萬/非法旅宿1637家 北市最多
生活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