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放流5萬尾沙蟹苗 澎湖建海藻場提高存活率

2020/04/09 19:57

今年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與種苗繁殖場,攜手放流五萬尾遠海梭子蟹苗。(記者劉禹慶攝)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與澎湖種苗繁殖場,今日攜手合作在紅羅海域放流沙蟹苗〈遠海梭子蟹〉,當地也是人工復育的中國半葉馬尾藻場,透過棲地復育結合生態放流,試驗能否提升放流物種存活率,成為未來標準模式。

以往澎湖放流,都是以物種為主,常常無法確實考量放流物種的活動時間、棲息偏好、躲避需求、食物來源、個體空間距離等等重要的生物環境因素,導致放流物種死亡、飢餓、體弱、大量聚集被捕食等狀況,放流成效大打折扣,因此今日放流有別於以往,先建立棲地,提供個體躲藏、覓食等需求,而且讓生物自己掌握移動及擴散的主導權(包括時間點、生理適應性、發育的完整性等)。

選擇放流的紅羅海域,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去年12月間建置了400m2的藻場,覆蓋率已達65%以上,聚集大量的橈足類及端足類等魚介類初期餌料生物,初估餌料生物約有422萬隻,藻場內也誘集魚類和甲殼類的幼苗,生態系儼然成型。紀錄到13科14種的魚類,多以具經濟性的種類為主,如六線雞魚、臭都魚、寒鯛、黑星笛鯛、黃鰭鯛、青嘴龍占及鸚哥魚。

俗稱沙蟹的遠海梭子蟹,是澎湖沿岸海域重要的經濟蟹種之一,經過一個月飼養,已達適合的野放甲殼寬(約2cm)體型,今日由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農漁局副局長林文藻、紅羅村長林宗雄、社區理事長洪振坤等人共同放流5萬尾沙蟹苗。

湖西紅羅海域多潟湖地形,生態相當豐富。(記者劉禹慶攝)

放流地點選擇在紅羅海域,當海藻遇上沙蟹試驗存活率能否提升。(記者劉禹慶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