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會客室〉怎麼安慰才到位

2016/09/12 06:00

圖/吳孟芸

文/王靖媛

圖/吳孟芸

小光放學一回到家告訴媽媽說,今天在學校跟同學吵架還動手打人,結果被老師處罰。媽媽回答小光說:「是不是你先動手的?就跟你說過不要再跟同學吵架,你為什麼就是不聽話?」小光委屈說著:「不是我先動手的,是小胖先罵我、我才推他的啊。」媽媽又說:「你為什麼不看看你哥哥,把書讀好、乖乖聽話、從來都不鬧事,你為什麼就是講不聽,你到底是哪裡有問題,聽不懂人話嗎?」小光急忙為自己解釋:「是他先不對的,又不是我的錯。」

其實,小光只想告訴媽媽今天在學校所受的委屈,希望能夠獲得媽媽的抱抱、安慰,而不是如此的理性來看待事件的過程,也許真的錯在自己,然而小光是一個孩子,在學校一整天忍受了許多的情緒,也許有委屈、有被誤解的感受、有擔心被媽媽責備的焦慮感、有被老師處罰時所帶來的羞愧感。

因此,小光帶著這麼多、複雜糾結的情緒在心裡,已經憋了一整天,回到家只想要找個可以討愛的人來安撫自己,卻被媽媽潑了冷水,這讓小光感到很挫折,甚至會懷疑媽媽真的愛我嗎?久而久之,小光變得什麼都不想說了,因為說了也沒人會相信自己。

身為父母聽到孩子告訴你在學校發生被處罰的事情,當下的反應多半是不舒服、不開心的,身體會有些反應,可能開始緊繃、心跳加速,忍不住想要罵人。但是,看見孩子哭紅了雙眼,又覺得很心疼。

究竟,父母要如何安慰自己的孩子呢?

〈安慰禁區〉三大地雷 千萬別踩

其實,當我們在安慰別人的時候,多少會給予一些同理心,一旦遇上愈親密的家人時,愈是容易忽略這個部分,容易以責備、教導的方式來安慰對方,卻常常弄得彼此都不愉快,不但沒有安慰到,反而還吵了一架。

整理出要安慰別人時,容易踩到的三大地雷:

1.「不要想太多」:說這句話很簡單,但是孩子就是想很多、擔心被罵,才會走不出煩悶的心情,若是要孩子不要想太多,彷彿就是要孩子不要再說了,這樣的說法會讓人感受到,「不管我怎麼說,你都不想聽」,就壞了一開始安慰的美意。

2.「這還好吧?沒什麼大不了吧」:有時候大人會用自己的經驗來告訴孩子,跟同學吵架又沒什麼大不了,有什麼好哭的;或者孩子比賽輸了,就跟孩子說「這有什麼什麼了不起,再比就好啦!」有時候大人眼中的小事,對孩子來說就是天大的、最重要的大事,因為他們就是孩子,千萬別以大人的眼光來理解孩子的感受,若能和孩子站在同一條水平線上,要同理到位就不難。

3.「誰叫你自己不小心、我不是早就告訴過你了嗎」:這句話容易發生在老師和父母對孩子說的,常見的如孩子感冒了,媽媽就會說:「叫你多穿件外套,誰叫你不聽,現在感冒了才要看醫生。」或者,孩子在學校樓梯跌倒受傷了,老師可能會說:「我不是早就提醒過你,誰叫你自己不小心。」這樣的說法雖是出自於好意的提醒,當下孩子的感受是被潑了一盆冷水,如同在傷口上撒鹽。

〈爸媽看過來〉先同理 才能同心

以小光為例,其實最需要的是獲得重要他人的同理。

同理是一種被理解,對於他人的感覺和想法在下意識所產生的情緒反應,例如:看到別人受傷,便會出現憐憫之心,出自於真心的安慰是很自然的,至於如何說出恰好的安慰,真的就是要避免倚老賣老、含有提醒、警告意味或者是敷衍的態度,不但沒有達到安慰他人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地壞了關係,那真是得不償失。

若要安慰他人,只要記住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立場,將自己換成是對方時,自己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和想法,那這個就是同理。一旦可以同理他人的感受時,要說出溫柔安慰他人的話語,就不是一件難事了,若是真的什麼安慰的話都說不出來,陪伴、拍拍對方的肩膀,若是父母可以抱抱你的孩子,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有時候也勝過千言萬語,只要出自於真心的態度,那就是最好的安慰劑了。

(作者為諮商心理師)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