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景美舊名梘尾 因橋得名

老一輩民眾才知道,景美的地名最早叫做「梘尾」的典故。(記者翁聿煌攝)

老一輩民眾才知道,景美的地名最早叫做「梘尾」的典故。(記者翁聿煌攝)

2012/04/24 06:00

〔記者翁聿煌/台北報導〕台北市文山區羅斯福路五段、興隆路口天橋重新整修後,掛上「景美、梘尾」的大字,讓許多年輕人不知其所以然,根據文山公民會館的文史資料記載,梘尾是景美的舊地名,而且是有典故的地名。

景美最早叫做「梘尾」,特別的是別的地方都是因「地」而名,唯獨梘尾是因「橋」而名,清乾隆時,治水大師郭錫瑠為了從新店引水灌溉農作,在當地興建一座橫跨景美溪(舊稱霧裡薛溪)的水利設施,所架設的水利設施被稱為「梘」,於新店引水端稱為「梘頭」,過景美溪則為「梘尾」,台語的「梘」與「景」讀音相同,此為地名「景美」的由來。

郭錫瑠為福建漳州人,生於康熙四十四年(西元一七○五年),一七三六年與家人自彰化北上,定居台北市中崙一帶;他覺得當時的水源不足以供應大台北地區的農田水利灌溉所需,因此於一七六○年在景美溪上設置引水用的「梘」,為當時台灣十分艱辛的築堤開圳工程。

「梘」使用四十七根長十公尺的巨型木樁,立於河床上,再將木製ㄩ型槽架設其上,橫跨九十多公尺的景美溪,藉以連接兩岸的圳渠,將水源引入大台北地區、灌溉農田;當時灌溉面積廣及現在的信義、松山塔塔悠、大安及中正區,後人感念郭錫瑠的恩澤,將渠道稱為「瑠公圳」,原架梘處於日治時期改建為台灣首座鋼筋混凝土橋「瑠公橋」。

據傳日本人不認識梘字,所以將「梘尾」改名為「景尾」,後人嫌「景尾」不好聽,再改名為「景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