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頭故鄉 雲林林內也想爭「名分」
林內烏塗在濁水溪附近,引濁水溪灌溉,土壤富含礦物質、有機質,生產的芋頭品質優,地方有意正名,不再做大甲芋頭的藏鏡人。(記者黃淑莉攝)
〔記者黃淑莉、張軒哲、洪素卿/綜合報導〕大甲芋頭聞名全台,但部分芋頭卻來自包括雲林縣林內鄉等其他鄉鎮。隨著栽種面積增加,林內鄉農會與農民考慮正名推廣,讓林內芋頭與大甲芋頭分庭抗禮。
擬推產地認證 打響品牌
我國芋頭年產量約4萬公噸,以台中市生產量最高、約1萬2千公噸,其次是苗栗的8千公噸、屏東的7千公噸。林內年產量為1千1百餘公噸。
林內鄉農會推廣股股長陳俊吉指出,林內鄉種植芋頭區域主要集中在烏塗村,烏塗位處濁水溪沿岸,接引濁水溪水灌溉,土壤富含有機質、礦物質。早年多數農民種植水稻,芋頭面積僅有幾十公頃;但近年農村人口老化嚴重,種芋頭較省工,農民改種芋頭,種植面積已有200公頃。
陳俊吉說,林內的芋頭鬆Q、味道香濃,不輸大甲芋頭,但知名度不如台中大甲、高雄甲仙芋頭;加上難僱到工人採收,多數農民都是整田賣給批發商,再由批發商僱工採收,裝箱後印上「大甲芋頭」名稱運到拍賣市場。林內農會與地方有意建立自己的品牌,具體名稱還在構思,林內芋頭、濁水芋頭、烏塗芋頭,都有人建議。
烏塗村長曾勝棋指出,社區已連續多年在芋頭產季舉辦芋頭節,希望能打響林內芋頭名號。
大甲農會未否認使用林內芋頭,總幹事劉政文說,只要是國內農產品,都該支持。大甲芋農紀明宗說,各地芋頭產期不同,大甲芋頭有產地標章,但7月才能採收,林內6月開始採收,屏東更早、3月就採收,全年都有芋頭可吃。
農糧署主秘蘇茂祥表示,農產品知名產區像是池上米、阿里山茶,近年開始進行地理認證制度,經農會或地方政府認證的產區,才能貼上產區產品標章,農糧署樂見林內鄉推動自己的產地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