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利國質優輕原油 歐美角力戰開打

2011/08/24 06:00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儘管利比亞的戰事尚未落幕,但西方各國競逐利比亞油源的爭奪戰已經開打,尤其是提供反抗軍關鍵武力支援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盟國,都想確保各自的能源集團能在這場角力中取得最有利位置,以汲取利國原油財富。

義大利外交部長弗拉提尼二十二日就表明,義大利石油公司「埃尼」(Eni)將在新利比亞「扮演頭號角色」。埃尼、英國石油(BP)、法國道達爾(Total)、西班牙Repsol、奧地利OMV是利比亞油田主要投資、生產集團,看來都想在戰後分得最大利益;美國的Hess、康菲(ConocoPhillips)和Marathon公司,也與格達費政府簽約合作。

利比亞戰前原油每日產量約一百六十萬桶、出口一百三十萬桶,雖僅佔全球原油供應量約二%,卻屬全球少數的高品質輕原油。二月中旬爆發反政府風潮後,利國原油供應停擺,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近幾個月每日產量僅六萬桶。如今格達費垮台在即,何時恢復原有產能廣受國際關注。法國總統薩科茲二十二日急著邀請反抗軍「國家過渡委員會」主席杰里爾訪法磋商,便凸顯利國石油重要性。

「全球能源研究中心」(CGES)研究主管塔金說,利國產油基礎設施受損情況不明,若受損不嚴重,又建立穩定政府,估計約六個月即可恢復產能。國際商情顧問公司Datamonitor能源分析師艾金森認為,最大障礙是組織和後勤,反抗勢力內部分裂嚴重,恐怕難有可立即上線的政府接手,他也評估約需半年。

瑞典北歐斯安銀行(SEB)商品分析師彼得森的看法較保守,認為要花「更久」時間才能回到戰前產能,流亡的利國前石油部長賈尼姆甚至認為要兩年。拉斯拉努夫、梅利塔和錫德爾等港口的重建速度,也牽動恢復原油出口時間。

新政府是否承認格達費簽訂的合約,也有待觀察。反抗軍控制的Agoco石油公司發言人梅尤夫說,「我們與義大利、法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沒問題」,但與俄羅斯、中國、巴西等未支持強硬制裁格達費政權的國家,「或許有點政治問題」。

格達費政府對外資石油公司綁手綁腳,日後建立一個親北約的新政府,將讓西方更容易在利比亞開拓新油源。分析師說,這些石油公司,尤其是道達爾和埃尼,以政府積極遊說為後盾,將有番激烈角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國際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