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為「全球經濟生命線」! 德首份中國戰略 挺台參與國際組織
德國政府13日公布備受矚目的首份中國戰略,強調台海安全的重要性,將擴大與台往來,並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社會。(路透檔案照)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德國政府13日公布備受矚目的首份中國戰略,提出去風險和降低對中國依賴的經濟安全總體目標,致力於確保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更公平、更有持續性,也更為互惠,並強調台海安全的重要性,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社會。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更將台海比擬為「全球經濟的生命線」。
在這份篇幅達64頁的戰略文件中,提到台灣的部分共有10餘處,強調德國雖以「一個中國政策」維繫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但在許多領域與台灣維持緊密、良好的關係,並將持續擴大;德國對台灣有經濟和科技利益,台灣對德國則具有地理位置以及貿易夥伴的重要性;台灣海峽的安全對區域內外的和平及穩定至關重要,台海現狀唯有透過和平且兩岸合意的方式才能改變,發生軍事衝突將影響德國和歐洲的利益。
此外,為加強對中國的理解,擴充獨立的中國研究能量,德國將與台灣的夥伴合作,並支持政黨基金會與台灣的合作。德國政府承諾,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並將督促聯合國祕書處支持台灣公民社會參與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的活動。
貝爾伯克在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發表演說時強調,全球貨櫃運輸有一半通過台海,一旦這條「全球經濟的生命線」爆發衝突,將衝擊全世界,因此德國無法坐視。
由於德國執政聯盟內部意見分歧,經過數個月來的協調,中國戰略的最終版本有所軟化,並未對企業界提出有約束力的要求,也沒有鎖定特定企業為目標。據稱德國政府內部直到本週稍早前仍在討論中國戰略的細節,直到11日晚間才敲定最終內容。
新的德國對中政策標誌著執政聯盟內部兩派意見的微妙平衡。在中國戰略草案討論期間,貝爾伯克與同屬綠黨的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都希望對在中國擁有大規模業務的德國企業進行「壓力測試」,避免在經濟上過度依賴中國,並更重視人權,但社會民主黨的總理蕭茲(Olaf Scholz)支持較為和緩的立場,即「去風險但不脫鉤」。
因此,正式版本並未出現有關壓力測試的內容,而是呼籲企業自行管理風險。德企去年在中國投資115億歐元(約4000億台幣),創下歷史新高。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強調,全球貨櫃運輸有一半通過台海,一旦這條「全球經濟的生命線」爆發衝突,將衝擊全世界,德國無法坐視。(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