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學者:應顧及被害人感受與名譽

憲法法庭針對刑法公然侮辱罪是否違憲,昨天做出合憲判決。(記者楊國文攝)

憲法法庭針對刑法公然侮辱罪是否違憲,昨天做出合憲判決。(記者楊國文攝)

2024/04/27 05:30

法官審案勿只衡量行為人的權利

〔記者溫于德/台北報導〕憲法法庭昨針對刑法公然侮辱罪判決合憲,但認為應加以限縮成罪的構成要件。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法學教授林志潔認為,法官審理公然侮辱罪的案件時,要衡量的不應該只有行為人的權利,還應該要顧及被害人的權利。

因為被害人可能具有公眾信任基礎或有一定聲譽,甚至被害人會因聲譽而受到影響,例如學者的學術人格、銀行家對金融穩定的重要性等,若其名譽受損,可能造成除了個人名聲外的其他負面效應,比一般民眾在公眾場所的爭執,其影響面重大得多。

林志潔因此強調,法官應平衡考量並保障被害人的感受與人格名譽,而非一面倒地只保障行為人的言論自由。

林志潔進一步提到,網紅、自媒體或公眾人物透過網路、傳媒故意羞辱他人時,影響程度遠比兩個民眾在菜市場吵架還要高,所以她贊同憲法法庭看法,法院面對這些具特殊身分的被告若侮辱情節嚴重時,可判處拘役,而不是只判罰金而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社會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