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戰力失衡 台灣應強化遠距打擊能力
▲針對兩岸軍力失衡,我國軍方積極發展「遠距、重點打擊能力」。圖為雄三反艦飛彈。(中科院提供)
記者羅添斌/特稿
美國國防部公布年度中國軍力報告,凸顯兩岸軍力嚴重失衡、中國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能力愈來愈成熟的事實。台灣在現實環境上,沒有太多的資源及籌碼與中國打三軍對抗的傳統戰爭,應將有限國防資源,放在發展具有「遠距、重點打擊能力」上,讓敵方不敢輕啟戰端。
馬政府上任至今將近七年,他選前承諾要把國防預算占GDP的比例達到三%,但除了在九十八年勉強達到三%之外,近六年來都在三%以下,占GDP的比例更是逐年下降。
台灣財政狀況不如以前風光,政府財力更不足以因應全方位的建軍,這是現實環境的困難。以目前平均一年僅三千多億元的國防預算額度,若是扣掉幾近占到五十%的人事維持費用,剩下的五十%也僅有一千六百億元左右,必須用在作業維持及軍事投資兩大項目上,如果想要三軍同步、平均照顧發展,很有可能出現「三軍都吃不飽」,無法滿足三軍建軍的需求,或是將原本只須五年達成的案子,拉到十年期程再完成的窘況。
軍方近年將發展「不對稱作戰戰力」、「資電網路攻防」等列為重點發展項目,但中國也在發展不對稱作戰戰力,速度遠比我方步伐來得快;中國快速換裝新式戰機、軍艦,對台部署的地對地飛彈、巡弋飛彈數量雖未大量成長,但射擊精度已有相當程度的改良,中國也將新式遠程火箭部署在南京軍區沿海基地,射程號稱可以涵蓋台灣西部地區,中國還曾將遠程火箭納為共同打擊敵軍航空母艦的聯合火力之一。
美國一方面憂心台海軍力失衡,另一方面卻又遲遲不肯協助台灣建造新式潛艦、不肯售台新式戰機,兩岸海空戰力失衡的情形,在未來五至十年之內,將會益發嚴重。台灣不是沒有對中國的打擊能力,問題在於「數量夠不夠多、射程夠不夠遠、打擊精度夠不夠精準」,因為唯有發展具有「遠距、重點打擊能力」,才能讓中國在對台發動攻擊之前,必須去思考他們能夠承受多少戰損,要付出多少代價。
軍方內部近年來多次傳出有類似「神錘計畫」的機密行動代號,就是在必要時刻,以中程、短程地對地飛彈與巡弋飛彈,加上網路攻擊行動,損壞與癱瘓中國的特定政軍金融交通指揮中樞,傳出前幾年的漢光演習曾進行演練,國防部雖然對外澄清,但台灣已有能力,或是朝著發展射程可達到一千公里以上的中程飛彈,已是在面對中國強大軍力威脅下,台灣朝野都能接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