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從金廈大橋談起
台北市長、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主張興建金廈大橋以解決金門往返廈門等交通問題,引發外界質疑有國安問題。圖為金門烈嶼距廈門最近的海岸,遠方為中國廈門市夜景。(資料照)
記者鄒景雯/特稿
台北市長柯文哲最近跑到金門去倡議「興建金廈大橋」,語畢,如其所願,果然引起千堆雪,也創造了聲量。許多政治人物譏諷柯市長:這是準備二○二四大選的起手式。其實,這只說對了一半,另外錯的一半更關鍵,這個時間點拋這個議題,最大的正效果是參選金門縣長,對於參選下任台灣總統則是徹底的反效果。
時間點指的是國際環境與地緣政治的變化,這是國家級領導人的基本素養;金廈大橋這個議題牽涉的可以是個別金門的發展,更可以放在兩岸關係、台灣安全下來思辨,前者是地方縣民的事務,後者才是台灣廣大選民切身的命題,因此有極大的「因地」性,偏偏這個議題對於本島與離島的利益是明顯互斥的。所以柯市長在卸任後,如果以民眾黨主席身分到金門去發展組織、培育人才,將來爭取縣長寶座,其發表金廈大橋言論才具有理性,才是精算的產物。
柯市長個人的演出,其實是其次問題,更值得深思的是:一位首都市長在八年任期的最後,放下廣大市民,開始全國行腳,不忘到金門去釋放敏感的風向球,除了網路化的反射,短視性的取巧,毫無遮掩的政治企圖,他究竟高舉了什麼從政的價值?是否建立了某種政治典範?是否完全兌現兩次競選所開出的承諾?又是否充分回應了台北市民的期待?這些才是首要問題。
或許,這不是一個人的欠缺,但絕對是台北選民的損失;做為台灣城市治理的指標,長期獲得首善的資源挹注,台北市民值得有一位更匹配的市長,來向各方展示台灣政治菁英的高度與文明,一如其他先進國家其首都市長對於這個國家對內對外的象徵作用。如果現在我們不滿意在任者的言行表現,那麼可預見的未來,我們是否能從新任者身上看得見驅逐黑暗的曙光?也就是各政黨參選人普遍的超越與進化程度,隨之高度迫切起來。
台北市必須是一個國際城市,同時在各領域,也是台灣與世界連結的起點,這是台北市長角逐者應有的視野與胸襟。但是除了民進黨尚未公布徵召人選,外界還無法品評高下之外,自五月二十五日國民黨提名蔣萬安,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早確定接棒參選以來,外界恐怕得不客氣的說,各黨似乎並未體認全球快速的變遷,以及台灣的首都值此之刻,必須肩負起的角色。導致近一個多月的競選內容,儘管已不再耽於奇技淫巧,然仍一式是傳統戰法充斥;面對爭取選票,有的是隨波逐流,卻無最關鍵的價值帶領。既無可觀之處,當然就不可能予人翻轉的期待。
說得更直白一點,走到歷史黃金時期的台灣,適格的首都市長,必須努力提升成為一位領袖級人物,清楚告訴大家他所為何來,要把大家帶到哪裡去?而不僅僅是一個公務執行者,更不是一個血統號召者;唯有這樣思想準備與條件,才有資格在年底通過市民殘酷的考驗,成就偉大的城市,進而蛻變台灣的政治品質與民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