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廷輝:中國若不甩南海仲裁 將失國際公信力

南海仲裁案即將於十二日出爐,新台灣國策智庫副執行長林廷輝受訪表示,仲裁結果在國際法上有其效力,對訴訟當事方也產生拘束力。(資料照)
〔記者呂伊萱/台北報導〕南海仲裁案即將於十二日出爐。新台灣國策智庫副執行長林廷輝受訪表示,仲裁結果在國際法上有其效力,對訴訟當事方也產生拘束力。林強調,如果中國堅決不接受判決結果,身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簡稱《公約》)締約國,中國面臨的代價就是失去公信力,在國際上成為「不守法、沒信用」的國家。
中國南海軍演 挑釁國際仲裁
海牙國際仲裁法院將在十二日宣布南海仲裁案判決結果。中國早已表明「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不執行」裁決,如今又在南海舉行軍演,被視為宣示主權、挑釁國際仲裁法院的動作。
林廷輝分析,南海仲裁案判決結果的國際法律效力可分為二個層次,一是條約或判決等在締約國簽署生效條款後即具法律地位,如《公約》在一九九四年第六十國簽署後生效;二是這些條約或判決對個別國家的拘束力,此乃視國家有否簽署加入,加入即為自願承受其法律拘束力。
南海仲裁法院根據《公約》規定組成,在法律上當然有效,即便中國不參與、不出庭,依據《公約》附件七的強制仲裁條款,裁決仍具法律地位,且也對中國產生拘束力。但林補充說,倘若中國不接受判決,現行國際法體系中也不存在強制執行機構,菲律賓可能以其他方式續行談判。
關於南海仲裁案可能造成的影響,林廷輝表示,判決結果很可能使菲律賓在法律上站得住腳,其他國家可以援引案例,「就像拿到令牌可以去挑戰中國在南海的行動」,中國的反撲則會使南海局勢陷入混亂。對中國不接受判決結果,林廷輝認為,中國身為《公約》締約國卻不承認仲裁結果,就要付出「失去國際公信力」的代價,即使將來中國想進行任何談判,「不守法、不守信用」的形象也已經定型。
仲裁結果 對台灣沒有拘束力
林廷輝也認為,此案結果對我國的影響不大,因為我國非訴訟當事方,仲裁結果對我沒有拘束力,且仲裁法院也無權處理島嶼歸屬問題。林廷輝認為,蔡政府尊重《聯合國憲章》與《公約》的原則與方向應不會改變,但對後續可能引起的國際波瀾則須謹慎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