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台灣POM調查反傾銷 吳瑟致:難以影響賴清德對中政策
中國商務部19日公告,對進口自歐盟、美國、台灣和日本的「共聚聚甲醛」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 (美聯社檔案照)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台灣新任總統就職前夕,中國商務部19日公告,對進口自台灣、美國、日本、歐盟的「共聚聚甲醛」(POM Copolymer)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調查期限為明年5月19日前,特殊情況可延長6個月。學者吳瑟致表示,中共此舉難以影響賴清德的對中政策。
為影響台灣2024總統大選,中國商務部今年元旦起對在台灣生產的丙烯、對二甲苯等12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
4月19日,在副總統賴清德率團出訪巴拉圭,抵達美國紐約訪問之際,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對原產於台灣的進口「聚碳酸酯」反傾銷做出最終裁定,認定存在傾銷情況,4月20日起徵收9%至22.4%的反傾銷稅,為期5年。
中國商務部昨日表示,今年4月22日,收到雲南雲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有限責任公司、開封龍宇化工有限公司、兗礦魯南化工有限公司、唐山中浩化工有限公司、中石油內蒙古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等6家公司,代表中國「共聚聚甲醛」產業提出反傾銷調查申請,要求對原產於台灣、美國、日本、歐盟進口的「共聚聚甲醛」進行反傾銷調查,該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相關規定展開審查。
「共聚聚甲醛」由甲醛合成,具備高度機械強度、高抗疲勞性等特性,可以部分取代銅、鋅、錫、鉛等金屬材料,常用於汽車配件、電子電器、工業機械、醫療器具、運動器械、建築建材等。
中國商務部稱,調查時間自5月19日開始,為期1年,但「特殊情況下」可延長6個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第21條規定,調查期間,利害關係人應如實反映情況、提供相關資料,若未依規定或妨礙調查,該部可根據當下握有的資料做出裁定。
對此,台灣智庫諮詢委員吳瑟致受訪表示,在賴清德正式上任前,中國公告要做反傾銷調查,明顯是政治目的高於經濟目的。中國針對單一產品預告要採取制裁動作,或對某一原物料傾銷調查,背後都有政治盤算,否則不必挑在520前。不過,即便對台進行反傾銷調查,也難以影響賴清德對中政策
吳瑟致指出,美國近期對中國電動車宣布課徵100%關稅,中國採取反傾銷調查做為反制,而宣布對台美日的貿易傾銷展開調查,中國對內才能有所交代,有無實際效果通常不在中共考量內。
南台科大財經法律研究所教授羅承宗批評,中國都可以跨境制裁台灣人民了,準備以反傾銷名義提高關稅,比較之下還算是比較合乎文明社會法秩序的做法。只是就近年全球商業而論,帶有政治意圖的反傾銷稅指控,已是地缘政治對抗下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