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流亡政府不能代表中國 法律學者:台灣地位仍未定
台灣制憲基金會今日舉辦「制憲公投與國家正常化」學術研討會,邀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陳怡凱與談「中華民國之法性質與台灣之國際法地位」。(記者簡榮豐攝)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系副教授陳怡凱今日於「制憲公投與國家正常化」學術研討會表示,從聯合國2758號決議來看,中華民國法律屬性應定性為「因內戰失敗流亡到海外台灣島上的流亡政府」,ROC政府在台灣是軍事委託佔領,台灣地位仍未定;他強調,台灣的領土主權不屬於中國,美國以「台灣關係法」清楚表達,要讓台灣人以自由的自決來決定台灣的前途。
中國國台辦日前表明,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其發動的反人民內戰中失敗,退居台灣島,從此喪失代表中國政府的合法地位。陳怡凱今日談及,中共主張「中華民國已經在1949年滅亡」,而國民黨主張「中華民國哪有滅亡?而是好端端地在台灣上存在」,這種爭論因用語不精確,無法聚焦討論。
陳怡凱認為,較精確的問法應該是,中華民國是否在1949年之後,還能以代表中國之國號或代表中國之政府而存在?中華民國滅亡說,無論是由中共提出或獨派團體提出,其背後隱藏的命題是「在1949年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就已經是喪失全部國土的流亡政府了」。
據指出,真正關鍵問題在於,如果中華民國在1949年後,是以流亡政府地位存在於台灣,則這個代表中國的「前正當政府」就是喪失全部國土而流亡海外的政府,背後隱藏前提是「中國在國際法上沒有取得台灣的領土主權,因此中華民國並不是在局部的中國領土上存在,而是以流亡政府身分,存在於非中國國土上。」
陳怡凱進一步推論,國共內戰已經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內戰獲勝,而成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因內戰失敗,而喪失代表中國政府的身分,在這個意義下中華民國政府滅亡。
他表示,此時兩岸關係並非是在一個中國下的內戰延續,而是在中國大陸那邊是中國,在台灣島這邊是一個政治實體或代表台灣之國家,無論是何種身分均與中國無關。
至於中華民國在台灣島上是以何種身分存在?陳怡凱說,它不可能是以「局部中國」的交戰團體身分而存在,因為交戰團體的前提是「兩岸的領土主權在國際法上同屬一國之內戰」。在1949年後,ROC是以中國流亡政府身分存在於台灣,直到1971年被聯合國大會以2758號決議撤銷代表中國的身分,使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流亡政府身分亦歸消滅。
陳怡凱直指,自從1949年以來,中華民國已經喪失全部國土,因為它一直都沒有取得台灣的領土主權,此時,中華民國的法性質應定性為,「因內戰失敗流亡到海外的台灣島上的流亡政府」,但它仍然被承認為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不過,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在1971年之前,仍然只是佔領台灣,並未取得台灣主權。
據分析,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文意義在於,流亡政府的承認被撤銷。由於做為流亡政府的中華民國政府被判定為不可能取回政權,因此被撤銷代表中國的法律承認。因此2758號決議文中明文指,「驅逐蔣介石代表於其在聯合國與所有聯合國相關組織中非法佔據之席位」。
陳怡凱也說,必須是民族或國族才可能是自決權的主體而建國。由於自決權主體的要素中有土地要素,因此該中國人團體KMT不可能在他人土地上成為自決權主體,因此,也不可能解釋為中國人團體在海外取得台灣的領土主權。有資格在台灣行使人民自決權來建國的,就只有在台灣島上行使統治權者與被統治者全體,以國族身分來建國。
陳怡凱強調,美國於1979年與ROC斷交與 PRC建交並制定台灣關係法來規範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在「台灣關係法」中,美國對於規範對象不再提ROC,或中國,而是直接稱為台灣。
根據「台灣關係法」第15條,台灣是指台灣與澎湖諸島(不包括金門與馬祖)。背後意義是中華民國消失了。因為流亡政府被撤銷承認後,在國際法上就不再存在,美國在「台灣關係法」中重新定義台灣。
陳怡凱提及,蔣家政權在「台灣關係法」第15條被稱為是「在台灣上的統治當局」,亦即在1979年1月1日之前被美國承認為ROC的統治當局。這表示美國認為,過去是中國的國號以及代表中國之合法政府與流亡政府ROC,在1979年後就不再存在了,或不再是以代表中國這個意義存在。
相反地,ROC的新的屬性被定性為「在台灣上的統治當局」。這也是在民主化後,目前蔡英文總統所主張的中華民國在台灣(ROC on Taiwan)或中華民國等於台灣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