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轉作甘藷 海線農友觀摩
台中農改場場長林學詩(左三)與農友手持種植的台農六十六號甘藷說「讚」。(記者歐素美攝)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農委會輔導海線再生稻轉作甘藷,昨在大甲區舉辦示範觀摩會,農友吳錫鑫表示,種植甘藷省肥省工,就怕產量不足及後續販售等問題;台中農改場表示,甘藷收益比種稻好,而且採用性費洛蒙等生物科技防治蟻象,即俗稱「臭香」等病蟲害,種植的甘藷沒有農藥殘留問題,吃得更健康,農友並可與合作社契作,節省後續採收及販售麻煩。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林學詩表示,台灣目前甘藷栽培面積約一萬公頃,因營養價值高、富含纖維,可幫助消化,成為風行的健康食材,中部海線地區二期稻作因採再生稻方式耕作,抽穗開花時易受東北季風影響而減產,農委會推廣再生稻轉作甘藷,因甘藷植株低矮,不易受東北季風影響,與水稻輪作,還可降低病蟲害及雜草防治成本。
台中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林雲康表示,目前推廣的品種以台農五十七號及台農六十六號為主;慶全地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榮清指出,台農五十七號為黃皮黃肉,台農六十六號為紅皮紅肉,容易裂開,推薦農友種植台農五十七號。
林雲康表示,種植甘藷只需基肥及追肥各一次,採用性費洛蒙誘殺蟻象雄蟲,可有效防治甘藷「臭香」等病蟲害,便宜有效,還可免除農藥殘留問題,每分地產量約三公噸,收益約一萬六千五百元較種稻好。
試種的農友吳錫鑫說,種植甘藷省工省肥,但擔心剛種植產量不足,也不像公糧有政府收購;林雲康表示,農友種植約五分地以上面積,即可與合作社等契作,節省採收及販售等困擾,台農六十六號因果實愈大愈容易裂開,必須適時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