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食」地踏查 在地人也參一腳
2015/05/03 08:00
〔記者黃欣柏/台南報導〕台南美食名聞遐邇,堪稱府城的正字標記,國立台灣文學館昨舉辦「南方有佳餚」文學踏查,以本土作家的作品為依據來訂定路線,帶領民眾尋訪台南物產、美食的起源,不只吸引外地遊客,連在地居民也踴躍報名,一同感受台南「食」的美麗。
「南方有佳餚」是由台文館與台陽文史研究學會合作舉辦,昨日以赤崁樓為起點進行,並從陳曉怡與薛建蓉出版的《台灣古典詩選注:飲食與物產》及《全臺詩》中挑出十六首詩作,作為踏查活動依據,規劃出相關景點路線。
踏查隊伍一路從赤崁樓旁的牛肉湯、棺材板、蝦捲開始體驗,並尋訪附近的石舂臼、米街等早期文學常描述的景點,雖如今米街景致已不再,但一九○八年開設於米街的「金泉成商行」仍持續經營,店內古老木匾更讓踏查民眾有如走進時光隧道。
此外,踏查隊伍也到創店近一百五十年的「金德春茶行」尋訪,以及台南著名酒樓寶美樓、醉仙閣等舊址,再到林百貨聆聽關於這家俗稱「五層樓仔」之舊百貨的故事,最後回到台文館,結束一天行程。
對於台南食物偏甜,薛建蓉老師在也向現場參與民眾解釋,其實過去糖被認為是有錢人才吃得起的東西,因此過去群聚在府城的有錢人就流行在食物裡加糖,作為一種富有的象徵,這樣的口味也就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