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仔嘴變身江子翠 林蘇宗影像記錄

林蘇宗已故姑姑楊阿麵女士生前對江子翠變化記憶甚深,也促成《港仔嘴的姑姑》這部紀錄片拍攝。(擷取自紀錄片)
《港仔嘴的姑姑》留下共同記憶
〔記者陳韋宗/新北報導〕板橋江子翠地區舊名「港仔嘴」,隨著時代變遷與快速都市化,老社區的風華漸漸消逝,板橋社區大學紀錄片作者林蘇宗拍攝的《港仔嘴的姑姑》,用鏡頭描述已故的姑姑楊阿麵女士對「港仔嘴」的情感,「不只是記錄家族故事,也留下時代的共同記憶。」
《港仔嘴的姑姑》日前在新北市社區影像紀錄成果發表,引起不少在地人回響,林蘇宗說,拍片時姑姑已經高齡九十歲,許多親戚看了這部紀錄片,紛紛回來老家找姑姑聊天,讓她開心極了,甚至想起已逝姑丈,直說:「我老公好像又活過來了。」
在片中,林蘇宗運用大量新、舊街景交替,映照出時代變遷的寫實感,包括走訪如今幾乎被都市遺忘的楊家古厝、黃合興宅等,林蘇宗表示,板橋因捷運而繁榮,古厝已被高樓大廈淹沒,姑姑卻一生都沒有坐過捷運,這些古厝就是她對江子翠的記憶。
江子翠在地耆老馬沙也在片中回憶,過去江子翠是農業社會,大部分居民種田為生,只有少部分人拉車搬磚、做木工,到鄰近的埔墘磚窯討生活。林蘇宗說,這些小市民生活雖然隨環境變遷不復見,卻具有時代意義。
「江子翠真的變太快,珍貴的文化消失太多。」林蘇宗指出,因為對這片土地的情感,拍過的兩部紀錄片都圍繞江子翠,下一部計畫以「人」為主,找出能代表江子翠時代意義的人物,用影像留住社區文化。

林蘇宗(右)拍《港仔嘴的姑姑》。(記者陳韋宗攝)

《港仔嘴的姑姑》記錄板橋「港仔嘴」變成「江子翠」歷史。(擷取自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