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港仔嘴變身江子翠 林蘇宗影像記錄

林蘇宗已故姑姑楊阿麵女士生前對江子翠變化記憶甚深,也促成《港仔嘴的姑姑》這部紀錄片拍攝。(擷取自紀錄片)

林蘇宗已故姑姑楊阿麵女士生前對江子翠變化記憶甚深,也促成《港仔嘴的姑姑》這部紀錄片拍攝。(擷取自紀錄片)

2014/12/03 06:00

《港仔嘴的姑姑》留下共同記憶

〔記者陳韋宗/新北報導〕板橋江子翠地區舊名「港仔嘴」,隨著時代變遷與快速都市化,老社區的風華漸漸消逝,板橋社區大學紀錄片作者林蘇宗拍攝的《港仔嘴的姑姑》,用鏡頭描述已故的姑姑楊阿麵女士對「港仔嘴」的情感,「不只是記錄家族故事,也留下時代的共同記憶。」

《港仔嘴的姑姑》日前在新北市社區影像紀錄成果發表,引起不少在地人回響,林蘇宗說,拍片時姑姑已經高齡九十歲,許多親戚看了這部紀錄片,紛紛回來老家找姑姑聊天,讓她開心極了,甚至想起已逝姑丈,直說:「我老公好像又活過來了。」

在片中,林蘇宗運用大量新、舊街景交替,映照出時代變遷的寫實感,包括走訪如今幾乎被都市遺忘的楊家古厝、黃合興宅等,林蘇宗表示,板橋因捷運而繁榮,古厝已被高樓大廈淹沒,姑姑卻一生都沒有坐過捷運,這些古厝就是她對江子翠的記憶。

江子翠在地耆老馬沙也在片中回憶,過去江子翠是農業社會,大部分居民種田為生,只有少部分人拉車搬磚、做木工,到鄰近的埔墘磚窯討生活。林蘇宗說,這些小市民生活雖然隨環境變遷不復見,卻具有時代意義。

「江子翠真的變太快,珍貴的文化消失太多。」林蘇宗指出,因為對這片土地的情感,拍過的兩部紀錄片都圍繞江子翠,下一部計畫以「人」為主,找出能代表江子翠時代意義的人物,用影像留住社區文化。

林蘇宗(右)拍《港仔嘴的姑姑》。(記者陳韋宗攝)

林蘇宗(右)拍《港仔嘴的姑姑》。(記者陳韋宗攝)

《港仔嘴的姑姑》記錄板橋「港仔嘴」變成「江子翠」歷史。(擷取自紀錄片)

《港仔嘴的姑姑》記錄板橋「港仔嘴」變成「江子翠」歷史。(擷取自紀錄片)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