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母船割稻 宜蘭重現
蘭陽平原早年靠海的地區多是低窪的坔田,割稻時必須出動鴨母船,載著打穀機。(記者楊宜敏攝)
〔記者楊宜敏/宜蘭報導〕蘭陽平原靠海地區早年多是地勢低窪的坔田,人工割稻不易,先民發揮智慧划著鴨母船,載著打穀機進行割稻;不過,隨著機械割稻問世,鴨母船割稻景象不再,宜蘭荒野保護協會昨重現早年作業景象。
荒野協會說,低勢低窪的坔田,稻米要收割時,由於水位有時會高達膝蓋,割下來的稻米無法置於地面等候去穀,且農民在泥濘田裡移動困難,必須靠其他輔具幫忙,先民想到在鴨母船放上打穀機,割下來的稻米立刻在鴨母船去穀。
這樣的割稻方式,多則要出動十人工作,農友透過「換工」互相幫忙;荒野協會說,宜蘭大概在民國五十六年間,引進機械收割機,但數量極少,且當時收割機還無法在多水的坔田作業,經改良才克服問題,民國六十年過後,鴨母船割稻已逐漸不復見。
協會昨在宜蘭縣五結鄉五十二甲濕地,重現早年鴨母船割稻景象,實際操作鴨母船割稻,參與志工與成員捲起褲管,踩下深過小腿的坔田,把割下來的稻子交給鴨母船上的打穀機去穀,每割完一片稻子,再推著鴨母船繼續前進,體驗早年農友的辛苦。